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MCU > 单片机技术应用 > STM32F103之DMA -
本文所属标签:
为本文创立个标签吧:

STM32F103之DMA -

来源: 网络用户发布,如有版权联系网管删除 2018-09-07 

[导读]一、背景: 需要使用STM32的DAC,例程代码中用了DMA,对DMA之前没有实际操作过,也很早就想知道DMA到底是什么,因此,看了一下午手册,代码和网上的资料,便有了此篇文章,做个记录。二、正文: DMA(Direct Memor

一、背景: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21ic.com/app/mcu/201807/783752.htm

需要使用STM32的DAC,例程代码中用了DMA,对DMA之前没有实际操作过,也很早就想知道DMA到底是什么,因此,

看了一下午手册,代码和网上的资料,便有了此篇文章,做个记录。


二、正文:

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翻译为"直接存储器存取",数据手册对其定义为:提供在"外设和存储器

之间"或者"存储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无须CPU干预,数据可以通过DMA快速地移动,这就节省了CPU的资源

来做其他操作。

既然说了DMA是两个寄存器之间的数据直接交换,都有哪些形式的数据交换呢?

> 外设到SRAM(IIC的数据,直接放到SRAM内等);

> SRAM到外设(SRAM内的数据自动传输到DAC输出等);

> 存储器到存储器之间;

> 闪存、SRAM、外设的SRAM、APB1、APB2和AHB外设均可作为访问的源和目标——意味着外设间也可传输?

> 其他待发现······

STM32F103有两路DMA,12个通道,DMA1有7个,DMA2有5个,每个通道专门用来管理来自于一个或多个外设对

存储器访问的请求。既然同时有多路通道,多个请求,所以还有一个仲裁器来协调各个DMA请求的优先权,也就意味着,

当多个通道同时有请求时,只能优先权最高的先独占DMA资源,其用完后,再留给低优先权的使用。

DMA的优先权分配分为"硬优先权"和"软优先权"。

> 软优先权:通过软件配置为最高优先级/高优先级/中等优先级/低优先级;

> 硬优先权:通道号低的优先级更高。

综合来说,既先比较软优先权,软优先权高优先使用DMA,若软优先权相同,则通道号低的优先使用DMA。

DMA,既然是直接存储存取,那么只要初始化正确,就可以不用管它,它会自行做事,配置DMA又需要哪些内容可

以使其正常工作呢?以下为数据手册写的配置DMA通道x的过程(x代表通道号):

> 在DMA_CPARx寄存器中设置外设寄存器的地址。发生外设数据传输请求时,这个地址将是数据传输的源或目标。

> 在DMA_CMARx寄存器中设置数据存储器的地址。发生外设数据传输请求时,传输的数据将从这个地址读出

或写入这个地址。

> 在DMA_CNDTRx寄存器中设置要传输的数据量。在每个数据传输后,这个数值递减。

> 在DMA_CCRx寄存器的PL[1:0]位中设置通道的优先级。

> 在DMA_CCRx寄存器中设置数据传输的方向、循环模式、外设和存储器的增量模式、外设和存储器的数据宽度、

    传输一半产生中断或传输完成产生中断。

> 设置DMA_CCRx寄存器的ENABLE位,启动该通道。

DMA的工作过程既是,当DMA通道启动后,根据DMA_CCRx寄存器设置的方向(从外设到内存,或者内存到外设)

,DMA会自动将DMA_CPARx设置的外设寄存器地址内的数据传输到DMA_CMARx的地址内,或者反之,每次拿取的大

小为DMA_CCRx设置的数据值,总的数据量为DMA_CNDTRx设置的数据量。每传输一次DMA_CNDTRx的值就会减少,直

到其减为零,根据DMA_CCRx内设置的循环模式来选择接下来的操作。如果选择普通模式,那么当寄存器DMA_CNDTRx

的值减为零时,DMA传输就自动停止了,若需要继续此DMA,那需要再进行配置,重新使能对应DMA;若是选择为循环模

式的话,那么当寄存器DMA_CNDTRx的值减为零时,它会恢复成配置的初值,重新开始DMA操作。

*注意:当DMA操作为存储器到存储器模式的话,即DMA_CCRx的MEM2MEM(Memory to memory)位设置了后,那

么DMA传输不需要外设请求,就能在DMA通道使能后,立即开始传输,当DMA_CNDTRx设置的总纯数据量减为"0"时,DMA

传输也就停止,但是,其不能使用循环传输模式。

关于DMA通道的中断,数据手册说明如下:

一旦启动了DMA通道,它既可响应连到该通道上的外设的DMA请求。 当传输一半的数据后,半传输标志(HTIF)被置

1,当设置了允许半传输中断位(HTIE)时,将产生一个中断请求。在数据传输结束后,传输完成标志(TCIF)被置1,当设

置了允许传输完成中断位(TCIE)时,将产生一个中断请求。

现在则以将SRAM内的数据自动传输到DAC输出为例。以DMA初始化库函数代码为模版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是打开对应的DMA时钟:

RCC_AHBPeriphClockCmd(RCC_AHBPeriph_DMA1|RCC_AHBPeriph_DMA2, ENABLE);


其次,初始化DMA,DMA初始化库函数如下:

DMA_Init(DMA2_Channel4, &DMA_InitStructure);

该函数原型如下:

void DMA_Init(DMA_Channel_TypeDef* DMAy_Channelx, DMA_InitTypeDef* DMA_InitStruct);

参数 1:DMA_Channel_TypeDef* DMAy_Channelx

为要初始化的通道号。具体值为:DMA1_Channel1->DMA1_Channel7/

                       DMA2_Channel1->DMA2_Channel5

参数 2:DMA_InitTypeDef* DMA_InitStruct.

为要初始化的DMA的详细参数,其详细结构体如下:

typedef struct

{

/* DMA通道外设地址

此处填写DAC寄存器的值 "DAC_DHR12RD_Address"。

#define DAC_DHR12RD_Address 0x40007420 // DAC寄存器的起始地址

相信很多刚接触MCU的朋友会困惑这个地址是如何来的?

其实这个就是DAC寄存器组基址"0x4007400"加上"DAC_DHR12RD"的偏移地址"0x20",

即得到地址。

*/

uint32_t DMA_PeripheralBaseAddr;

// DMA存储器地址寄存器;

// 在此处就是一个数组的地址。

uint32_t DMA_MemoryBaseAddr;

/* 数据传输方向

从外设读 "DMA_DIR_PeripheralSRC"

从存储器读 "DMA_DIR_PeripheralDST"

此处DAC输出,因此是从存储器读,配置为"DMA_DIR_PeripheralDST"。

*/

uint32_t DMA_DIR;

// 数据传输总量(手册规定大小为0~65535 bytes)。

// 此处的值既是数组大小,32bytes

uint32_t DMA_BufferSize;

/* 外设地址增量模式

> 执行外设地址增量模式 "DMA_PeripheralInc_Enable"

> 不执行外设地址增量模式 "DMA_PeripheralInc_Disable"

*/

uint32_t DMA_PeripheralInc;

/* 存储器地址增量模式

> 执行存储器地址增量模式 "DMA_MemoryInc_Enable"

> 不执行存储器地址增量模式 "DMA_MemoryInc_Disable"

*/

/* 对于地址增量模式,数据手册如是说:

外设和存储器的指针在每次传输后可以有选择地完成自动增量。当设置为增量模式时,

下一个要传输的地址将是前一个地址加上增量值,增量值取决与所选的数据宽度为

1、2或4。

以一个实际例子解释:

若是需要同时采集ADC通道11,通道12的数据到buffer里,则在使能了增量模式后,采集

到通道11数据到buffer后并且



              查看评论 回复



 

"STM32F103之DMA -"的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