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志愿军只会人海战术这位排长伤亡4人打死美军三百多
杨帆远航/文
不得不说在抗美援朝时,因为我军确实存在补给、武器等劣势,所以我军的伤亡数量,被俘士兵数量都超过了美军。网络上的一些美分党视志愿军出兵前,美军已经陈兵鸭绿江,到志愿军退兵后,美军已经被赶到三八线外不顾,称志愿军只会用人海战术,朝鲜战争我们没有打赢他们的美爹。
可是并不是说中国人打战就只会用人海战术,我们的战斗英雄沈树根,就曾用极少的伤亡打死美军三百多人,创造了奇迹。
是的,沈树根这个名字很土,很俗,可是沈树根这个人却很厉害,厉害到连金日成都给亲自给他颁发了一枚三级国际勋章,现在他的铜像还立在平壤军事博物馆。
1950年10月底,刚入朝的志愿军就连续发起了数次战役。时任志愿军二十军六十师一七九团八连三排排长的沈树根带领他的三排顽强作战,在黄草岭战役中英勇杀敌,最后只剩下6名同志。同年底,部队休整时,沈树根的排才得以补员。
1951年6月22日傍晚,沈树根接到上级命令:“拿下鹫峰,固守一天。”鹫峰是华川前线制高点。当时,美军组织强大兵力进行反击,旨在切断我军退路。显然,一旦后路被抄,我军可能会付出很大伤亡。
接到任务后,沈树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把三排的34名战士分成7、8、9三个班。在他的提议下,经过小范围的商量,战斗方案出炉了:先行准备,待夜深时发起攻击,于凌晨拿下鹫峰。
沈树根心里明白,如此战略要地,敌人必有重兵把守,因此,强攻不能成为首选,偷袭攻取才是上策。于是,他交代每位战士必须随身带好弹药,将用于识别的白毛巾缚在手臂上,并挂好用于联络的小喇叭。
不久,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对于穿着棉衣的战士来说,下雨天也增加了御寒的难度和行动的不便。沈树根带领大家慢慢地摸上阵地去。果然不出所料,当大家摸到鹫峰922.4高地时,并未发现敌军。
“我知道,晚上敌联军会产生麻痹思想,但白天他们一定会有所行动。因此,我就开始布置固守要地,除了9班仍坚守922.4高地外,命令7班到887高地蹲守,8班调到922.4高地左翼防御。”沈树根曾经这样对我说。可始料未及的是,蹲守了一天,敌军竟没有一点动静。
谁知夜幕刚刚落下,敌军就迫不及待地上来了。显然,对于我军占据高地,他们早已有所察觉。因为通常的习惯,总是先用大炮轰,再用步兵攻。可这一次,他们是借着夜幕的掩护偷偷摸上来的。对于敌军的偷袭,沈树根和战士们早已料到。
于是,当7班战士与敌联军开始近距离交火时,沈树根早已率3名战士悄悄地迂回到了他们的后方。前后夹击,敌联军被打得哇哇直叫、晕头转向。他们以为驻守在山上的军力非常强大,可怎么也不会想到只有区区一个排的兵力。
事后,沈树根才得知,在鹫峰与他交手的是美军王牌师陆战一师的部队。他本人荣立特等功,并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鹫峰阻击英雄”称号。三排也因此荣立集体特等功。同年12月在全军英模大会上,他当选为“一级战斗英雄”,还获得朝鲜金日成将军亲自颁发的三级“国际勋章”一枚。同年回国应邀参加了国庆观礼,并列席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毛主席在怀仁堂合影、共进晚餐。“这并非我个人的功劳,也是我们当年三排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属于集体!”
抗美援朝结束后,沈树根回到国内,升任20军某团团长,1979年转业到浙江上虞市财贸办公室任副主任,1993年离休。
从领导和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的沈树根,依然不停地做着他愿意做、值得做也做得好的事。比如,经他牵头协调,在全省率先组建了200万元的上虞市海滨离休干部康乐基金会;比如,在他的发动下,建立了300万元的老党员困难救助基金;比如,他多方奔走,动员有关企业和革命老区许岙村结成扶贫对子,并先后筹集资金40万元,个人出资3000元,修建了“许岙战斗纪念馆”等;又比如,他个人先后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困难学生、孤寡老人等捐款近13万元……
2010年12月28日上午9点58分,在上虞城区胜利路的一幢普通民居中,82岁的沈树根老人安详地离世。
英雄不朽!

每个人眼中的历史都不一样,嗯,是这样子没错!
查看评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