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电子技术 > 数模电路应用 > 简析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三大主线 - 数模混合 -
本文所属标签:
为本文创立个标签吧:

简析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三大主线 - 数模混合 -

来源: 网络用户发布,如有版权联系网管删除 2018-09-29 

汽车电子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

  电控单元(ECU):电控系统的核心。开发和制造性能强,耐久可靠,质量高,成本低并能在复杂和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汽车嵌入式电子芯片和PCB的能力,是汽车电控系统对电控单元的基本要求。

  控制和软件技术:控制算法和嵌入式软件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关键部分,也是最大的技术瓶颈,要实现核心的控制功能,故障诊断和故障安全保护,与其他系统和零部件的通信。

  电控执行机构:是电控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工作精度、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和质量。对执行机构的基本要求是精度高、反应快、功率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耐久可靠,质量高、成本低。

  传感器技术:所需的传感器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高精度、高可靠性、高质量且低成本是系统应用的基本需求。未来传感器技术也正朝着多功能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

  电子系统网络化和整车集成:系统的性能和成本取决于零部件在系统中的优化匹配。集成包括电控系统自身的系统或整车的,网络通信的集成,必须具有机电集成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具有对系统知识的精深了解,甚至对整车动力学和有关系统的深入掌握。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困境与突围之路

汽车用关键电子元器件及主要供应商

  以MCU为例,英飞凌、飞思卡尔、NXP、瑞萨、TI等国际厂商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每台车使用数量超过100个,一些高端车甚至达到250个以上,MCU占PCBA总成本1/4以上,外企和本土企业采购成本存在巨大差别。

  又例如ASIC,目前国内芯片制造商还没有真正开始在汽车领域有大量应用芯片的案例,再加上基本所有专用芯片都有专利限制,因此,国内零配件厂ASIC的购买主要是从一家在国际大厂超市应用或正在应用的简化版,国内零配件厂商基本没有选择余地,也丧失了议价能力。

  他认为,掌握以上几方面关键核心技术是具备汽车电控系统开发能力,并实现产业化,制造出高性能、高质量、低成本的高端电子技术产品目标的关键所在。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困境与突围之路

  国内汽车电子技术困境和突围之路

  潘定海表示,“我们的汽车市场仍处于战国时期,是全世界汽车行业的战场,但在汽车技术领域,可以说是一盘散沙。”他指出,国内整车和配套企业至今还基本没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缺乏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前沿技术保障:汽车电子技术。尽管从整体市场数据上看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国内市场利润几乎被外国厂商瓜分,本土企业最多只能抢到剩下的1/10。

  “目前国内在汽车电子技术领域里,首先面临着外企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尽管大部分技术已在国外发展的很成熟,但核心技术都控制在欧美日等配套商的手里,并实行技术保护和垄断,国内的市场也几乎被其垄断。其次,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国内企业研发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产品在低级和小规模水平徘徊,” 潘定海说,“同时,还缺乏长远战略和合作精神。大家都开发-重复开发,研发技术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严重。汽配产业得不到主机厂实质性和战略性的支持,情况并不乐观。”

  针对这些困境,潘定海提出了几点思路。首先他认为整车厂与国内汽配供应商之间长期性的战略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整车厂应用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育国内电子技术供应商,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给予市场支持和成长的机会,这是对国内电子技术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支持。”

  其二是汽车电子企业直接的战略合作。他表示,“汽车电子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竞争对手实力强大。如果大家联合起来,可以大幅增强研发实力,降低投资风险,也许是一条突围之路。”

  再次,他呼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但决策要科学、资源要集中。

  最后,他建议建立相对独立的国家级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平台,从国家层面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在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等方面力图实现突破,包括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和培育。



              查看评论 回复



嵌入式交流网主页 > 电子技术 > 数模电路应用 > 简析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三大主线 - 数模混合 -
 

"简析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三大主线 - 数模混合 -"的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