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领域的王者—Intel崛起之路(二)-嵌入式-
上一篇回顾了Intel是如何起家的,2位杰出的英才——诺伊斯和摩尔将Intel一步步的打造成为存储器领域里的新贵,凭借着出色的产品让自己的腰杆逐渐的硬朗了起来。由此看来,无论什么样的对手和困难,两位传奇人物都会化险为夷,让这艘大船平稳前行,然而更大的强敌正在等着他们。
生死存亡之际,丢卒保车
赢下了与AMD战役之后的Intel看起来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刚才讲了Intel是靠存储器发家的,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苦日子来了。因为新的“野蛮人”又来砸场子了,他们就是——日本人。
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迅速崛起,逐渐开始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进入80年代后,日本开始对美国展开全方位的经济攻势,其中就包括半导体行业。当时,日本公司的半导体产品质量远远超过美国,而且在资金方面也得到基金、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所以优势非常明显。1980年,日本公司的半导体内存只占全球不到30%的销售量,而美国公司占60%以上的销售量。而仅过了五年,日本在半导体内存的制造和销售上就彻底超过了美国。
在巨大的冲击之下,美国半导体公司纷纷倒闭,Intel也无法独善其身。不得不解雇了2000名员工,还让IBM以2.5亿美元购买了自己12%的债券。即便如此,颓势还是没有止住。
在Intel生死存亡之际,掌控Intel的第三位国王格鲁夫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策。这位Intel三世在与摩尔商谈后决定彻底放弃半导体内存业务,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微处理器上面。正是这次壮士断腕,把Intel从死亡线给拉了回来。此后,他开始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80486+酷睿处理器,稳固王者地位
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处理器,获得了市场的欢迎。凭借它的出色表现,Intel的业绩超过了所有的日本半导体公司。80486的问世,标志着Intel结束了过渡期,成了标准的微处理器制造商,也使Intel雄居全球半导体生产商之首。
二十世纪末,Intel凭借着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崛起这一股大风,进一步带动了PC和微处理器的发展。
平息了RISC起义之后,Intel大发力发展CISC-CPU架构(CISC,复杂指令计算机)。凭借这巨大的研发投入,还有兼容性和量产速度上的优势,战胜了其它对手。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自己的领先地位,还将公司业绩推向了新高。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Intel在2006年推出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宣告处理器正式进入双核时代。酷睿(Core)处理器拥有超线程技术,性能远胜AMD等竞争对手,让Intel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2009年,Intel又马不停蹄地推出了四核处理器。2011年3月,Intel第一次采用了i3、i5和i7的产品分级,划分出了低、中、高端清晰的市场策略。
这样的市场策略获得了成功,Intel的处理器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垄断优势。就这样,经过了跌宕起伏的半个世纪,Intel终于成为全球IT行业的巨无霸。
Intel的处理器让我们感受到了游戏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们在复杂的工作上有着超快的计算效率。但是,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市场和需求也在变。这些变化发生得实在太快,Intel根本没有办法反应过来。
它和老冤家AMD之间的相爱相杀一直在延续着…
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Intel都以碾压性的优势在吊打AMD。这让人们抱怨Intel的生意策略,还一度被称为牙膏厂,因为AMD产品不给力,Intel也不愿意频繁推出新产品,所以就故意隐藏实力,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推出性能稍好的处理器。
但是,2017年,AMD突然推出了Ryzen处理器,性能猛涨,价格超低,获得市场的疯狂追捧。这让Intel措手不及,疲于应对。
短短两年不到,PC处理器市场格局大变,AMD和Intel的市场份额几乎相同,两家公司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估计这两个死对头间的羁绊还要持续上演。
为什么Intel处理器那么强大!却没有在手机处理器占据一席之地?
当前手机处理器领域的研发以高通 苹果 三星 华为为主,这些公司的芯片研发实力都很强。使用这些处理器手机都能得到不错的体验,但是当人们提到谁说处理器领域的老大时人们依然会第一个想到Intel。我们不仅要疑问起来为什么在在市面上见不到使用Intel处理器的手机?Intel作为行业老大,难道没想过在手机处理器领域分一杯羹吗?
时间要回到2013年,Intel前任CEO退休,同时他忏悔到:“Intel的芯片原本可以出现在苹果手机中,但我当时回绝了苹果提出的交易”。当时2012年,Intel实现利润110亿美元,比高通(61亿美元)、德州仪器(18亿美元)、博通(7.2亿美元)、NVIDIA(5.6亿美元)和Marvel(3.1亿美元)的总和(95亿美元)还要多。而老对手AMD当年却亏损了十多亿美元,可以说Intel正经历人生巅峰,PC市场有着大把的钞票等着他们去赚。
其实这位CEO就是“Intel五世”保罗·欧德宁。2006年Intel已经和苹果公司有着亲密的合作。他说服了乔布斯,让苹果旗下的 Mac 设备从 PowerPC 过渡到 Intel CPU,这条消息震惊了整个Mac行业。与Intel达成合作之后,MAC电脑便一跃而起,几乎重塑了当年乔布斯经典时代的辉煌,在个人计算机行业里,越战越强的MAC与传统PC分庭抗礼,为苹果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也为Intel带来了同样的收获。
随后iPhone横空出世。作为谈判专家的欧德宁虽然抓住了苹果的订单,但是在风靡世界的iPhone上,欧德宁却错失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这期间公司内部也曾就做不做手机处理器进行了争论,最后他们认为手机就是打电话的,能拍照放个歌,就很了不起了,一定要运行什么,根本不现实,当时手机屏幕普遍只有3寸以下。现在看来他们这一步棋子走错了。
其实Intel并不是完全放弃移动领域的机会,只是起步稍微晚了一点,等他们回过神来想要重回移动市场的时候,却发现这里早已有一面高墙,想要跨越已经万分艰难,更不用说里面的人已纷纷结为联盟。在面对三星、高通这些专家的时候,Intel显然有些不知所措,本想借苹果高通之争让自己上位,但随着他们俩家的和解让这一切成为了泡影。
毫无疑问,Intel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但也是会犯错误的,有些东西错过了就在也追赶不上了。
Intel 51年发展历程,能为中国芯片产业带来哪些启示?
Intel至今已有51年的历史。在2018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中,Intel排名第146位,营收及利润均为半导体、电子元件行业的最高排名。为何年过半百的Intel能够屹立不倒,依旧排在半导体排行榜的TOP3里,其中有没有国产企业值得借鉴之处?
对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视是Intel得享高寿的主要原因
探究Intel为何如此成功就不得不提到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提出同时也是Intel重视技术创新的最好的证据,因为摩尔定律并非一个科学上的定律。从一开始的"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到现在的"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其具体措辞已经修改了很多次了。摩尔定律事实上是Intel公司技术发展意志的体现。诚然,总结出这个规律可能并不复杂,但把这个规律说出来作为路线图则尤为不易。
所以说长期高额技术投入非常重要,除了Intel,三星也是这样做的,韩国政府对芯片公司给予高额补贴和扶持,而且始终支持那么几家,过去扶持三星,现在扶持三星,未来还是扶持三星,而且不论三星亏损多少,就是咬着牙挺你。三星的存储芯片亏损长达十多年,经过二、三十年的持久战,三星终于把日本存储企业拉下神坛。
人才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Intel无疑是半导体发展早班车的成员之一,创始人中除了戈登·摩尔之外罗伯特·诺伊斯也是创造过半导体发展里程碑的人,而且Intel初始技术团队中保留了大量来自于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技术骨干。可以说,不论你有没有钱,有没有背景,只要你脑子里有东西,任何时候都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与此同时,Intel半导体设计研发部门则大力探索如何使复杂指令集与精简指令集"合流"的问题。也就是在保证X86接口不变的情况下,探索内部使用新的微结构以吸收RISC的优点。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研发,Intel的CPU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重新占据性能高位。
商业策略和专利武器也是Intel制霸CPU的关键因素
Intel并非只是一个埋头苦干技术的"理工男",在具备很强技术实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商业头脑,并数次使用X86授权这个核武器直接把自己的竞争对手打出局。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微软和Intel的WIntel同盟,以及对VIA的绞杀。Intel通过建立WIntel同盟,并进行横向整合,吸引整机厂开发X86兼容机,扩大产业联盟,形成了一套分工体系。依靠着产业联盟的力量,Intel一边巩固自己传统市场,一边侵蚀竞争对手的市场,降低竞争对手的造血能力。
漂亮的CISC保卫战中,Intel凭借高明的商业策略和扎实的技术功底,击败了IBM、DEC、惠普、SUN、SGI等公司,成就了X86的垄断地位。
如今,Intel的产品遍布全球,而且就在你我身边,业务遍布多种行业实力雄厚,是名副其实的巨头。但是当你走进Intel的总部博物馆,你会发现Intel将曾经的重要失败电子表放在了非常显眼重要的位置做公开展示。这无疑是在提醒自己,也是提醒每一个科技企业:不断追求创新,才是久存之道。
查看评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