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丨人工智能对传媒教育有何冲击?
在近日新华网举办的首届“智能+”传媒超脑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传媒教育和传媒转型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以下根据活动内容整理。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在主持圆桌对话
鞠靖(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今天我们讨论一下传媒教育和传媒转型的问题。我现在所做的工作跟技术也是密切相关,但是我是一个文科生,传媒领域其实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领域,所需要的知识也是非常多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新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不仅需要用到人文,也需要用到自然科学的知识。我想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我们的传媒教育该进行什么样的调整?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我知道在传媒人的微信群里面,在传媒学院老师的微信群里面,对现在的传媒教育有很多的反思,提出很多很尖锐的批评,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建议和意见。首先,请华东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发言。
严三九院长在回答主持人提问
严三九(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各位嘉宾,大家中午好。刚刚我们看到机器人时非常地惊喜,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工机器人。可能大家还记得《圣经》里面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当时人类要建立一个巴别塔,上帝知道这个事非常愤怒,阻止人类建这个,给人类不同的语言,让你们无法沟通,无法把这个塔建立起来。到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人类在沟通这一块,在传播这一块,语言是没有任何障碍的。我们说,智能在这一块,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这一块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非常快捷的、非常有效的、非常方便的沟通方式。
但毕竟都是为人类所用,我们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它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里面,对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念、各个方面的良知,我们在这些方面,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里面,特别是应用到传媒领域,包括传媒教育方面,我们有哪些方面的思考。
其实在场的各位业界朋友,如果你们关注中国网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世界产业的发展,你们可以关注到2013年底视频牌照的发放,就是打破了过去传统广电垄断视频的格局,推进了以视频为主导的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图片、将来在画面这一块,有没有创新性地突破?我觉得这个方面可能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视频传播,特别是在碎片化时间、数字阅读心理如何形成更有效的方式、更好的体验,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做一些工作。
刚才说了很多的产品,这些产品对我们做新闻工作和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确实提供了帮助,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完全取代,也是不可能的。也可能像白老师说的那样,将来达到和人脑同等智慧的程度,将来人类不完全是人类了。
我想表达一下,如果我们刚才说的这些技术的应用,确实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它在新闻传播教育这一块有两点是可以很好地推进尝试。第一,通过《战马》的测试,在各类企业里面这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些应用测试都是来提高他的舒适率和点击率,使这个节目本身更加适合观众的心理特点。这不仅改变了创作,同时也使受众在这种互动过程里面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意义。在研究程度上,这方面甚至出现一些领先的科研成果。
第二,在新闻传播教育这一块的尝试,特别是过去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给我们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工具手段,使它更好更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新闻和思想文化。这个产业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但是要有很好的商业模式。
最后,我想说新闻传播领域和其他领域还是不一样的,它不仅仅是产业的发展,更重要是它的思想文化的传播,这个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更大、更深远,谢谢。
鞠靖(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我关心的是在新闻学院,在这样一种趋势面前,课程设置和师资的结构比例有没有一些调整?有些学校像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他们的新闻学院和传播学院在大数据进行课程设计,严院长您那里会不会做一些调整?
严三九(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我和杨老师最早一起在上海这边参加了媒体融合的高峰论坛,我是直接的受益者。我一直关注媒体融合的发展,在文科类项目中,我是2008年第一个拿到国家媒体融合的项目,并且是最大的一个。也就是说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等一系列的改革,当时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是最早在这个领域里面尝试的。你刚才问的问题,我们已经走在清华和中山大学的前面,我是最早开发这个课程的老师之一。
鞠靖(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下面有请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赵志宏教授。
赵志宏在圆桌对话现场
赵志宏(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院长、教授):我想从我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这种传统工科的培养,实际上和媒体届的朋友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从做事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做工科的老师,碰到一件事情首先考虑到这个事情能否推进下去,中间有哪些阻碍导致完成不了这件事。而文科理念的老师首先从理念出发,这个事情该不该去做。今天很容幸参加这个会议,从人才的培养中,我们要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把智能这样一个偏工科的东西和传媒进行结合。
我们现在把传媒学院、艺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城市工程学院全部做在一起,做一些无人机的项目,做一些媒体上面预警的项目,也得到了很多支持。这个是初步的一个工作。紧接着下来,在中心这块应该要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招收到这个中心里面来,根据学生不同背景做课程体系,对他们进行训练。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来对媒体的改革,或者对媒体的变革比较敏锐,同时对技术熟悉的人,并且在今后能适应工科和文科结合的场景。
鞠靖(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第二个圆桌会议还有一个主持人,他跟媒体人接触非常多,我想请您聊一聊这个话题。
王传宝在圆桌对话现场
王传宝(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教授):前面很多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部队的新闻教育非常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我可以这样说,我们一直在关注和建设。我们部队主要从意识形态里面,抢占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角度。
第二,作为一个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者,我们时时有一个晕厥感,超出了学界以前的习惯。如果按照以前的教科书和知识体系,这也可能是上次和人大开会的时候,讲学界之间的一些隔阂的问题。这是技术的发展,确实非常迅速。新闻教育应该提供一些观点的东西,比如这些机器人技术发展再快,如果提供观点确实是不如人的,还是要人来设计和操控。我们新闻教育这一块,一方面要关注技术,还要坚持传统的东西。我们如果跟不上技术的创新,培养的学员和新闻人才,就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这一点也是很要命的。第三,前不久在中山大学的一个论坛上,有一个教授讲过未来的新闻人才更多是从专业性向复合型转型。专业性是一些专业技能,为未来市场提供一些媒体信息人才储备。新的技术发展上新闻的内涵发展了变化,现在是一个大媒体的概念。我们要立足于培养为更广泛的市场提供更加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
蒋纯在发表观点
蒋纯(浙报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CEO):我也去给学校的学生上过课,有一个感觉。如果提一点建议,我们的课程有些太具体。对于现代媒体的手段,可能多一点。因为我们马上要面临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方面都有很快的发展,需要新的手段。老师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做,学生也未必知道怎么做,这是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我们只能为学生准备好应对迅速变革的能力,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现在中国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技术创新推动政策的变化。比如滴滴出行,现在政府也容忍了。还有“奇葩说”这个东西,是第一次用很突破的语言方式,但是为什么它能做?这个东西不上电视台,不需要广电总局审的。我们知道如果像广电总局审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做不了。这是技术创新进入新的领域,让政策管制上面有一些松动。
还有文科老师第一个想的是该不该做,这是价值观的问题,然后是可行。而技术型的人首先想的是是否可行。昨天晚上跟几位同事一起讨论,我觉得媒体除了传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甄别信息真假的问题。信息肯定有一些更加多的能够反应客观真实的,包括记者专业的素质,能否写出专业的文章出来。技术肯定是有很多手段,但是你要防止带到沟里面。有时候那种个性化的阅读,会把人带到沟里面了。媒体要有社会责任,要传递全社会的价值观的塑造,不能够把人搞得越来越偏激。每个人在自己的思想领域里面,如果个性化做过了头,不是说现在的“今日头条”做过了头,如果做过了头造成社会越来越偏激,每个人都只看到跟自己观点相同的文章,这样就是分裂社会,这是一个邪恶的目的,不是做一个公正客观传递新闻的传播者。这个就涉及到新闻伦理的问题,如果技术上追求过于极致就会走上邪路上去。还有一个问题,比如开发了一个无人驾驶的车,但它却自动把患者带到搜索引擎上竞价排名最高的医院里面去了。
查看评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