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地图战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温淑萍 易观2017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百度地图在活跃用户覆盖率上达到61.32%,在业内遥遥领先。
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日益复杂,以及人们出行范围的扩大,手机地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也是被互联网行业普遍看好的业务风口。但与其他领域动辄大批玩家入场不同,这个领域几乎从未看到过有新的创业者出现,已经推出12年的百度地图,在这个行业中已成为新锐力量。
在和百度地图李东?F的对话中,我们似乎找到了这个行业始终处在核心市场之中,却游离在主流创业者之外的答案。
地图是场“大国游戏”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没有一家地图公司少于七八百人以下,一定是上千人才能做好基础,规模决定产品体验,产品体验决定用户数,这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李东?F看来,由于投入规模太大的关系,地图公司不可能出现一千家,只会有几家优秀公司留在市场上。
普通创业公司甚至无法取得地图行业的入场券,也就是获取真实世界基础数据的能力。传统地图公司的采集方式并不符合互联网公司的经营风格,大量依靠人力在线下作业,对规范性和标准化的控制力不足,更新效率完全是在比赛谁用的人力更多,和纸质地图的制作相比,仅仅是最后呈现的界面数字化而已。
财力雄厚如百度地图,也是直到去年才全部替换为自采的基础数据,这里面的关键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地图数据采集设备中的应用,终于让这个行业的“里子”开始有了科技感。百度收购长地万方后,百度地图就在业内率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采集车上架根杆,装三台相机。”从0开始上路实验。
随着百度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百度地图全流程数据生产自动化程度已超过80%,全景图像的自动化识别提取准确率高达95%。即便到这个程度,百度地图在基础数据上的投入依然占到总投入的70%左右,几个亿算是“小意思”。
不对称战争
实际上在百度地图打破每个导航软件能卖50-100块左右的市场规则前,数字地图还算是一门盈利模式非常清晰的生意,是服务性质的消费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是百度导航率先宣布免费,让自己在市场上一跃成为领先者,也打碎了这个行业脆弱的生存基础,导致高德后来匆忙从纳斯达克退市、卖身阿里。
但是如今再看,大家的日子都不能算坏,旧模式被打破不仅对用户和百度地图是利好,在移动互联网大跃进的几年里,地图厂商们各找出路,反而用差异化的竞争,扩大了行业的边界。以往“卖产品”的模式安逸但却像给地图行业画地为牢,百度地图炸开“堰塞湖”的口子之后,终于百川归海。
李东?F透露,百度在升级后的V10.0时提出一个目标叫做一图到底,从操作进入导航界面的时候不会产生地图的跳转。类似于这样基础性能的提升,这是百度在差异化上始终强调的。包括实景、街景,全世界目前只有两家能做到,百度和Google。
但同时,百度地图也有不涉足的细分领域,比如说有的公司基于入场券做的非常不错,但他服务的对象是中国移动做基站测绘,他看的是红外地图,他要看基站微波的影响,跟普通用户看的不一样。“曾经一些人找我,说他们公司做基站,问能不能把百度地图提供过去,这样他们就不用再去采购。我很纳闷,深入了解才发现做得了基站但做不了地图,这就是差异化。”
地图商业化
提到百度,有一个人绕不过去,那就是曾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华人”、如今的百度总裁陆奇,他的到来让李东?F也颇为兴奋:“陆奇说他过去职业生涯中做过三遍地图,雅虎、Google、微软,所以他对地图非常懂,非常了解。”一个“懂”字意味着,没有人会对百度地图做杀鸡取卵的事,通过提升生态价值扩大盈利空间,才是“大国游戏”的合理追求。
“我专注做好我自己事情的时候恰好帮到了你,这就是建生态。”李东?F这样定义生态的定义。他提到百度如今颇为看重的阿波罗计划,百度地图承担着高精地图制作的任务,而这是无人驾驶的基础。在李东?F看来,阿波罗计划只需要完成它的目标对百度地图就是天大的帮助。
李东?F认为,地图商业化的合理路径是数据变现。他列举了四种已经被证明的模式,第一是和传统汽车厂商和合作,提升汽车驾驶体验;第二是满足搜索引擎需求获得利润补贴;第三是和手机厂商合作获得分红;第四则是帮助网约车平台、物流公司等提升效率,获得付费。
这样看,就连地图商业变现的方式都是典型的“大国游戏”。正如李东?F所设想的,地图应用是整个人工智能时代的“水电煤”,是专属巨头的游戏,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推动力之一。地图厂商需要长时间投入的耐心,以及广交伙伴砥砺前行,他们并非商业市场上的谋利者,而是不断夯实未来基础,沃土之上盼繁花似锦。
查看评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