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人工智能对道德伦理问题提出重大挑战
OFweek机器人网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工智能如今无处不在。从决定购买哪本书、订哪一班航班,到申请工作、获取银行贷款,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人工智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如今,这类事情主要由复杂的软件系统做决定。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有望从许多方面改善我们的生活。
几年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已成了必然趋势。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收到了大笔投资。许多现有的科技公司,如亚马逊、Facebook和微软等巨头,都已创建了研究实验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软件如今就代表着“人工智能”。
有些人预言,人工智能将掀起一场比因特网更加猛烈的变革。而至于机器带来的迅速变化将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几乎所有科技人员都将道德伦理视为关注重点。
对于谷歌研究带头人和机器学习的领军人物皮特诺维格(Peter Norvig)而言,虽然由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必须弄清如何使这些新系统造福整个社会,而不仅是该系统的控制者。“人工智能可高效开展实际任务,如给照片贴标签、理解口头和书面自然语言、甚至帮助确诊等。”他指出,“而我们必须确保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软件往往极为复杂,无法参透人工智能系统采取某一行动的原因。如今的人工智能以机器学习技术为基础,导致我们无法透过表面、看个究竟。因此我们只能姑且信任它们。但我们必须找出新方法,有效监控和审查人工智能参与的系统。
哈佛法学院网络法教授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rain)认为,随着计算机系统日趋复杂,人们或许将难以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密切监视。“随着我们的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复杂、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的自主控制权也不断减少,这使我很担心。”他表示,“如果我们‘放手不管,忘到脑后”,不考虑道德伦理问题,计算机系统的演化或许会令我们懊悔不已。”
其他人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我们如何判断这些系统是否安全呢?”美国杜克大学人类与自主实验室主管米西康明斯(Missy Cummings)指出。她曾是美国海军首批战斗机飞行员之一,如今是一名无人机专家。
人工智能需要受到监视,但具体做法尚不清楚。“目前我们还未就监视方法达成统一意见,”康明斯表示,“在缺乏系统测试的行业标准的情况下,这些技术很难得到大规模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例如,日本的一家商店采用了机器人“导购”。
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监管机构往往落后一步。在刑事司法系统和医疗保健等重要领域,许多公司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在假释和诊断等问题上的决策能力。但如果将决策权交予机器,我们就面临着失控的风险这些系统真能在每起案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吗?
微软研发部门的主要研究员丹娜博伊德(Danah Boyd)称,我们必须严肃考虑此类系统附含的价值,还要确定最终担责方。“监管机构、公民社会和社会理论学家都强力要求这些技术公平公正、符合道义,但这些理念仍然含糊不清。”
道德问题对就业影响颇深。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能够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人。例如,中国富士康集团已经宣布将用机器人取代六万名工厂工人。福特汽车在德国科隆的工厂也启用了机器人,与人类工人并肩工作。
查看评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