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人工智能AI > 别只看到人机大战,来看看科技巨头为何拼了命也要研究人工智能
本文所属标签:
为本文创立个标签吧:

别只看到人机大战,来看看科技巨头为何拼了命也要研究人工智能

来源:网络整理 网络用户发布,如有版权联系网管删除 2018-07-19 


相信今天中午有不少人一边端着碗一边看人机对战,AlphaGo战胜李世石,一时间有关人工智能的报道铺天盖地。


而在今年年初, AlphaGo(阿尔法围棋)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没有任何让子的情况下以5比0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职业围棋二段樊麾。其实,作为一个新的产业,科技巨头实际上都在进行不同程度AI(人工智能)的研发。


人工智能,似乎是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的黑科技,但根据花旗与牛津马丁学院发布的相关报告《科技发展对工作和就业影响》,它会在未来对我们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重构许多国家产业格局,影响社会经济和国民就业率。在这里我们摘选一些关键要点:


1、自动化成本壁垒下降,机器人或两年回本


技术变革究竟有多快?工业革命的时候,纺锤从欧洲传出来花了119年,而互联网走向全世界仅仅用了七年。廉价化智能手机将带来40亿新的在线用户,2030年联网设备将达130亿台,数据规模每十八个月就要翻一番。


对于下个五年,96%的人认为,颠覆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将会是自动化,包括及其学习算法和大数据革命。推进自动化等科技的发展,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发达经济体的创新。这将使社会生产率增长35% 到60%。中(20%+)、德、日、韩、美国的工业机器人占全球的75%,承担了45%的生产任务。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增速超过世界任何其他地区。




随着机器人制造、研发成本的降低,各产业突破自动化成本的壁垒将会越来越轻松。目前,食品业、制造业、呼叫中心等已经逐步采用自动化。


中国和泰国对于机器人的投资回报期将在2017年缩至1.2和1.6年。也将出现功能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机器人“供职”于中小型公司(SME)。


2、中国工业像”早产” , 劳动力帝国将崩塌




中国的工业化是依靠着廉价劳动力建立的,这样的制造业“帝国”很脆弱。在自动化和3D打印的冲击下将失去低成本的制造优势。




劳动力生产率增长从1965-75年的4%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许多大牌公司已经出现了将工厂转移的趋势。


也就是说,新兴国家(四小龙)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新更新产业格局,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投资教育,扩大内需。


3、下岗潮将爆发有文化也是”渣”


结合经合组织的报告,自动化将对47%的美国在职人员产生下岗威胁,中国为77%,印度为69%。


美国城市的自动化威胁职工的覆盖率从弗勒诺斯的54%到波士顿的38%不等。




而鉴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受波及的职业不仅仅包括普通劳动力,还有1.4亿的知识工人。


以IBM的沃森为例,坐拥150万病历及临床数据,和200万页医学文献,能够提供诸多慢性病的保养和康复指导。呼叫中心的自动化服务(语音识别)也节约了60%-80%的成本。




跟人类抢工作的还有谷歌翻译、自动驾驶、(植入式)健康追踪、手术室机器臂、商业引导及服务机器人等。不过深度学习还面临着创造性、社会性等挑战。


当然,普通劳动力的淘汰也伴随着新兴职业的诞生。预计信息技术、机器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环保部门将迎来大发展。


调研显示,美国卫生部门自2012到2022或将产生400万新的岗位,欧盟新生岗位达950万个,2013-2025年发生变化的岗位达9.8亿个。


报告总结


短期内,科技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端服务性工作、仓库运输(机器人)、3D打印制造、供应链等方面,并将进一步影响媒体、电信、云计算等行业。


当然,这份调研报告的标本都是来源于花旗客户,大部分是属于中产阶级,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看完报告,我们再来看下几家科技公司在AI方面的看法和具体进展。

 



谷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执行主席Eric Schmidt证实,目前有一百多个团队在用机器学习技术,其中包括Youtube和谷歌搜索等。AI已成为支撑谷歌搜索的第三大重要技术。


说到对现有业务能力的提升,近日,谷歌宣布一项重大人士变动,任命原人工智能部门研究主管John Giannandrea负责公司旗下最重要的搜索引擎业务,这意味着用人工智能进行信息筛选将更为精准和有效。去年,谷歌推出了一种名为“RankBrain”的系统来处理复杂或罕见的搜索查询,而谷歌利用所谓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Rank Brain系统,向其输入了此前的问答信息,使其能向用户做出做最好的应答。


根据谷歌高级研究科学家Greg Corrado的说法,这套新算法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逐渐成为谷歌搜索结果众多算法中第三大重要算法,有助于谷歌准确而快速呈现用户心中所想。在Giannandrea的领导下,谷歌将会加大AI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对此,有分析认为,未来谷歌会在核心技术上出现转向,未来有一天搜索技术的大部分工作将由电脑来完成。


除了核心的搜索外,谷歌相关的重要服务通过AI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例如Google Now由于采用AI,目前能理解逾1亿个地点,不仅能列出基本信息,也会向用户提供一系列建议,其中包括去一家餐馆就餐的最佳时机。


Gmail会模仿用户的写作习惯和口气,帮助用户回复电子邮件,即AI提高了对Gmail垃圾邮件的识别率,以及对语音转换文字的识别率提高了20%,当用户收到新的邮件后,深度学习系统可以判断是否需要简单地回复。如果需要回复,系统会进入第二个判断,即如何对邮件进行回复。这样的判断与识别垃圾邮件类似。


谷歌地图则会根据用户习惯预测目的地并在途中提供实时交通信息。


据称,谷歌目前正在着手开发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服务,可通过网络搜索回答用户的问题。根据报道的描述,谷歌的这个聊天助手听上去像是更加细致、对话性更强的Google Now,第三方开发者甚至可以利用它来提供页面限定的答案。




Facebook:尽管AI是Facebook的未来,扎克伯格及其公司将重点关注更加紧急的问题,例如改进语音识别软件的功能等。对此,扎克伯格还解释称:“早些时候,我进行了展示,但没有奏效,因此这还需要我们在未来10年内加以研发。希望尽快能够奏效。”


对于Facebook 而言,AI的作用就是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保证人们的关系不会变三分钟热度。Facebook的AI将会为自家算法提供协助,以便提供更多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据报道,去年,Facebook小范围测试了旗下聊天应用的数字助理M测试,希望能用一个界面替换多数的网络搜索和应用。如能成功,Facebook将通过该工具的使用过程吸引大批的直接响应广告费用,而如果M能够奏效,Facebook便可在与谷歌的用户注意力争夺战中独辟蹊径。


由此看,Facebook的M可谓是对谷歌主营业务的直接威胁,试想一下,如果有个AI助手可以帮助用户,那用户干将没有必要亲自进行网页搜索,而如果任Facebook发展下去,估计就没什么用户再使用谷歌的搜索服务了,而这势必会给依赖于搜索的谷歌核心的广告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




微软:微软研究院研究员克里斯毕舍普(Chris Bishop)说:“新的芯片架构的出现为大量的机器学习计算提供了便利。”微软研究院研究员埃里克霍维茨(Eric Horvitz)表示,这些架构将令人类与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的语言互动变得更加自然,从而提升微软Cortan和的用途。


Cortana与微软小冰,便是人工智能在当下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两个产品都是来自于微软的人工智能,前者让Windows Phone变的更加易用与人性化,而后者则是活跃在社交平台上,成为和用户沟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伙伴。比起其他初级的语音智能搜索,Cortana更像一个智能的私人语音助理。需要说明的是,微软为Cortana进行了长时间的筹备,整个研发过程,微软在缔造Cortana私人语音助理的时候真正把她当作“人”来做。即自然语言理解让Cortana能够听懂我们所说的话,而机器学习能够让Cortana像一个真的私人助理一样,更加了解它的主人。借由微软Bing提供的大数据支持,Cortana能够变得更加聪明。




IBM:认知计算不是制造为人们思考的机器,而是与增加人类智慧有关认知计算系统通过与人的自然语言交流及不断学习帮助人们做到更多,使专家可以更好地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更多洞察,从而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IBM首席执行官罗睿兰(Ginni Rometty)在今年CES大展演讲表示,IBM不再是一家硬件公司或软件公司,已经转型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


IBM 2014年其正式对外宣布旗下的Watson系统投入使用,而Watson背后的核心技术支撑正是认知计算,涵盖了如排序学习、逻辑推理、递归神经网络等来自5个不同领域的技术,包括大数据与分析、人工智能、认知体验、认知知识、计算基础架构。


据了解,IBM Watson系统具有几大能力。即Understanding理解:Watson具有强大的理解能力。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和卓越处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在众多行业能够与用户进行交互,并理解和应对用户的问题;


Reasoning推理:它有智能的逻辑思考能力,Watson通过假设生成,能够透过数据揭示洞察、模式和关系。将散落在各处的知识片段连接起来,进行推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和论证,获取深入的洞察以及决策的证据;


Learning学习:它有优秀的学习能力。Watson通过以证据为基础的学习能力,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像人类一样进行学习和认知。可以通过专家训练,并在交互中通过经验学习来获取反馈,优化模型,不断进步。


此外,它还有精细的个性化分析能力,它能利用文本分析与心理语言学模型对海量社交媒体数据和商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掌握用户个性特质,构建360度个体全景画像。


毫无疑问Watson(以诸多AI技术支撑的)已经成为IBM的未来,是IBM从硬件公司或软件公司转型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的关键。




苹果: 由于其是硬件厂商,所以未来它的业务还是以移动设备为核心,但仅仅依靠现有的交互方式是没有前途的。为此,去年10月,苹果收购了创业公司VocalIQ。VocalIQ是一家英国公司,该公司的技术可以理解自然语言,用户能以休闲会话的方式与设备进行交互,而不是一般设备所理解的冷冰冰的提示性语言。苹果通过该公司的技术来强化Siri功能。


此外,VocalIQ还专注于汽车语音识别领域,“车载语音对话系统”能够预防驾驶员疲劳或者分心。此前,他们曾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车载语音识别项目,因此,他们也可以帮助到苹果正在开发的自动车项目。同月,苹果收购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erceptio。在无需借鉴外部数据库的情况下,该公司的技术在智能手机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图像分类,这符合苹果的战略:尽可能少地利用客户数据,尽可能多地在手机上处理数据。


从上述科技界巨头对于AI的看法和研究进展不难看出,其实它们更关心的是AI对于目前现有或业务能力或竞争力的提升和转型之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此前谷歌和Facebook等科技大佬借助“人机大战”对于AI的口水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炒作,更是对于现有业务竞争力提升或转型的务实,从这个意义看,这些大佬们炒作背后的务实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资料来源:

智东西,《156P牛津&花旗AI报告:“早产”中国制造下一站?》,国仁

百度百家,《人机大战背后的务实:科技巨头扎堆AI为哪般?》,孙永杰


 


中大创投项目投递邮箱


info@zdvc.com.cn



              查看评论 回复



嵌入式交流网主页 > 资讯 > 人工智能AI > 别只看到人机大战,来看看科技巨头为何拼了命也要研究人工智能
 用户 谷歌 公司

"别只看到人机大战,来看看科技巨头为何拼了命也要研究人工智能"的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