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44964[/attach]
其中此次“宫斗”主角的ARM 是CPU、GPU、VPU和DPU等产品的IP供应商,尤其是其CPU和GPU,在移动市场和嵌入式市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半导体IP授权厂商仅有一家名为芯原微电子的进入前十,但仅占1.8%的市场份额。即便如此,单就芯原微电子的IP授权业务,业内也存有相当的争议。 芯原微电子借势过会,半导体IP授权能力存疑
也许是由于非市场因素博弈所致,近期中国相关芯片企业纷纷借势登陆科创板,其中就包括刚刚过会的芯原微电子。
芯原微电子招股书显示,其主要有两大业务,一块是外包性质的芯片定制业务(包括芯片设计和芯片量产),另一块则是半导体 IP 授权业务,收入来自收取授权费和根据客户使用公司 IP 设计完成的相应产品销售情况而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
具体到本文涉及的半导体 IP 授权业务,从其招股书显示,芯原微电子目前拥有图形处理器(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视频处理器(N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图像信号处理器(ISP)五类处理器 IP,以及 1400 多个数模混合 IP 和射频 IP。
不过,从芯原微电子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期间发生的相关并购看,上述处理器 IP均是通过外部并购而来,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attach]44965[/attach]
更值得注意的是,芯原微电子在半导体核心的CPU IP方面几乎为零。而鉴于ARM是芯原微电子的核心供应商之一,所以即便是偶尔出现单独的CPU IP授权,也基本是ARM IP的“改良”而已,非市场竞争因素之下,同样会受制于人。
对此,芯原微电子在招股书中也坦言,其在需要集成 CPU IP 的应用领域存在竞争劣势,在高端电脑、智能手机等应用领域与全球顶级 IP 供应商存在一定的技术和生态差距。
其实不仅是芯原微电子,像国内华大九天、橙科微、IP Goal 和Actt等所谓国内知名的本土IP厂商,其IP授权也多是集中在接口类IP,在核心通用型的CPU和GPU上的IP也基本处在空白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国内IP厂商在半导体IP方面如此落后?除了历史的积淀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投入、效率、生态、专注等均缺乏,国内企业难当失去ARM之重
就像前述,半导体IP是芯片产业的基础,具备高壁垒,高商业价值的特性,而要保持这些特性,不断的研发投入是根本。但在这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差距巨大。我们以ARM和素有““中国半导体 IP 之王”之称的芯原微电子作一对比,来直观了解这种差距。
先看ARM,在2016年被软银并购后,ARM在研发上的投入逐年加大。据软银财报显示,在2017—2019年,ARM的研发投入均在7亿美元以上,均占总营收的40%左右。
[attach]44966[/attach]
相比之下,2017年—2019年,芯原股份研发费用分别为3.32亿元、3.47亿元、4.25亿元,研发费用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71%、32.85%、31.72%。
由此看,无论是研发占比,还是研发绝对费用,芯原微电子和ARM相比都存有差距。其中研发绝对费用,ARM竟然是芯原微电子的11.5倍左右。
更让我们感觉无力的是,以2019年计,ARM的营收是芯原微电子的23倍多,这说明ARM不仅在研发投入,在研发效率上更是远超芯原微电子,从而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其IP的高价值。
除了研发之外,IP 公司之间的竞争,还要看建立生态的能力,ARM 能够成为移动时代的王者,除了 CPU 和 GPU 架构等核心 IP领先外,还在于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建立了 IP 核、芯片及应用的一体化生态。
例如自2016年以来,ARM总的签约客户数分别为479家、511家和529家;授权许可总数分别为1557、1694、1767个。相比之下,芯原微电子累计向 250 多家客户进行 IP 授权,去年授权总数仅为65个。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芯原微电子的250多家客户仅是累计,而ARM的客户是每年的绝对数量。可见二者在生态方面的差距。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眺。毕竟从芯原微电子2001年成立至今,也接近2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真的从开始专注于其定位的IP授权业务,打造核心竞争力,即便是有差距,也不至于今天如此之大吧?
事实是,直到今天,这个有着所谓“中国半导体 IP 之王”头衔的企业,从其业务重心和营收的构成看,真的是盛名难负。
据芯原微电子招股书显示,其营收主力仍来自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其中2017年——2019 年分别贡献了74.08%、70.54%及 67% 的营收。相较之下,核心的IP授权业务到2019年营收才勉强超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