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永中office、金山WPS等基于Linux开发,与微软的文档格式存在兼容性问题。尽管后来俞慈声带头启动“启航工程”,召集中、日、韩三国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如何破解微软的文档格式,以实现读写和存储的完美兼容,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实,中国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的研究并不算晚。早在1969年12月,北京大学就开始牵头攻坚“150机”,主要应用于石油勘探数据计算。1989年,COSIX系统项目启动,希望对抗UNIX系统。不过由于当时国内硬件落后,系统研发跟不上硬件更新,无法兼容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国内系统长期原地踏步。
“中国人不会为软件付钱,不过总有一天他们会的。既然他们想要去偷,我们想让他们偷我们的。他们会因此上瘾,这样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就会找出某种办法让他们付账。”[attach]58021[/attach]
“能看到目前国产化在不同产品类型里有不同的标准。在操作系统领域,其最大问题在于国产化率与其所在的生态会有比较大的冲突。如果特别强调高国产化率,则代表基础生态能力非常薄,因此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也是为什么国产化操作系统会选择Linux作为基础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Linux,要保证自主可控,就意味着能拿到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对这个操作系统具备可控的能力和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芯片厂商也都会公布自己的操作系统版本。而华为鲲鹏则基于Linux开发了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并在2019年开源,更名为openEuler。不同于操作系统厂商,芯片厂商开发操作系统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验证、优化自身芯片性能。可以说,硬件创新其实也需要借助软件生态的发展,软件生态的构建难度并不低于软件设计的难度。
“计算机如果想要良好地运转,芯片和操作系统二者必须统筹兼顾才能实现。从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来看,不管是Intel+Windows、Android+ARM,还是苹果A系列芯片+iOS,都是软硬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以把更好的体验带给用户。”openEuler社区理事长江大勇指出,openEuler的策略是两个版本并行:长生命周期版本,作为稳定版本,每两年发布一次,维护性能、可靠性和兼容性;创新版本,每半年发布一次,集成openEuler以及其他社区最新技术进展。
“这个临界点上,很多应用软件厂商将常用软件迁移到了macOS上。可能中国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突破这样一个临界点后,从目前终端保有量是4亿台来看,5%就是2000万台。也就是说,当国产操作系统能够在中国市场拥有2000万以上用户规模的体量时,国产软件生态可能会有一个的质的飞跃。”如今,国产操作系统研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欢迎光临 嵌入式开发交流网论坛 (http://www.dianzixuexi.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