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韩国和德国为什么会选择放弃Windows呢?感觉可能有一方面是因为微软统治PC操作系统太久了,他们希望可以有其他操作系统可以替代Windows。不管这些国家出于何种目的,但是做出的这些改变,不管是对于自己的国家,还是对世界范围内的PC操作系统的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相比德国的一波三折,另一个国家的操作就比较干脆和成熟,那就是土耳其。
2005 年,一支由国家资助的小团队开始研发 Linux 发行版 Pardus。2015 年,一地方政府大胆推出更改措施:将 Windows 改换为 Pardus 开源系统,包括过渡至 Zimbra 电子邮件服务器以及 PostgreSQL 数据库,并将 Office 切换至 LibreOffice。
近期,该项目迁移负责人 Hüseyin G表示这项实施目前已经比较成熟,整个公务体系内完成了 GNU Linux 及多种其他开源软件的全面替换,使用人员对项目的理解与接纳程度也很高。
这样的操作系统替换,对用户来说,实际上替换的是一整套环境。有点评说:“他们还采用了普通的 LibreOffice,在我看来,这很了不起。因为我们可以让 Linux 的外观和 Windows 没多大区别,从而使工作人员不必太在意,但引入 LibreOffice 却要难得多。“
使用开源系统也意味着形成了新的软件生态,涉及到技术支持、IT 管理、兼容性、用户使用和培训等多个方面。出于各种原因,这种转变往往会让相关人员激烈抵触,就像慕尼黑工作人员的反馈那样;但一旦成功,繁荣的是整个生态,获利无穷。
我们在迁移当中采取了分步走的执行策略:
分析
规划-ISO 创建
测试
试验
生产
这些步骤看似平平无奇,但其中两项要素却对我们的项目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分析。在这一阶段,我们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同时也高度重视心理分析。通过与人们的交流,我们希望了解对方的焦虑点,特别是大家对于“拥抱未知”的普遍担忧。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平息这种焦虑情绪,即使拥有强大的高层管理团队支持,变革的阻力也将难以克服。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开始讨论如何突破现实僵局,并决定为用户提供一套触手可及的直观界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套 Windows 风格的主题,并将其设定为 Linux 系统的默认窗口管理器。到现在,我还记得大家第一次参加培训时的热情与积极响应。事实上,只要在直观层面保留一点点熟悉的元素,人们就愿意接受底层技术甚至是功能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二项关键要素,在于创建 Pardus Linux 的自定义 ISO 镜像文件。Pardus 虽然直接提供能够下载及安装的 ISO 资源,但其中包含大量我们并不需要的应用程序。如果直接安装,再单独删除其中不必要的应用程序、同时安装业务应用,无疑会浪费掉大量时间。为此,我们重新配置了 Pardus GNU/Linux ISO 以纳入我们的业务应用程序套件。通过调整,整个安装周期缩短到 15 分钟左右,而且所有必要的业务应用都能在系统安装完成后立即使用。 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