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产业经历过的辉煌岁月在不少人心中记忆犹新,飞速发展的硬件产业、层出不穷的全新标准、以及进步巨大的操作系统,回想起来一切都充满着朝气和现在的全年2.7亿市场规模完全不同。
很多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比如说智能手机市场的爆发,PC产业陷入创新不足的困境等等。为逆转现状,PC产业引入过不少新概念,一体机、上网本、二合一产品......
最近的一大热门是ARM架构PC,借由ARM架构芯片的低耗高能,带来续航更长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从微软2016年演示至今,ARM架构PC走过了近四年时光也推出了三代产品,但充其量还只能说是在做尝试,而非现有产品的有力竞争者。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让看上去很美好的ARM架构PC和主流市场仍有距离,迟迟不能进入消费者法眼呢?
ARM性能还不是x86对手先从“Wintel联盟”的失落说起,过去的近30年间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处理器组合成为PC产业霸主,在笔记本上也延续了这样的合作。迅驰、凌动、Core M......英特尔不断带来新的平台,微软却发现英特尔产品很难满足其对移动时代产品的期待。
长续航和轻薄,是一款优秀移动产品应具备的硬指标,英特尔却在旗下x86架构处理器满足移动需求的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迟迟拿不出足够让人满意的成果。同一时刻ARM架构处理器经历一番性能大提升,延续了低功耗低发热的特性,让微软眼前一亮。
高通骁龙芯片结合ARM处理器和基带的设计风格,更为相关产品带来了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移动网络的能力。于是微软提出了概念AC-PC(Always Connected PC,始终在线PC):性能堪用、尺寸轻薄、拥有他们一直期望的长续航,同时也能持续连接网络。 AC-PC非常理想化:既拥有当前笔记本的形态,照顾了用户使用习惯和心理预期;也拥有手机平板的移动设备特性,便携简单拿起来就能用,放下去也不用在意如何管理网络和电量;两者相结合有望带着PC平稳进入到万物互联、移动应用为主的时代。
但是在当下,AC-PC为代表的ARM架构PC离成为主流还远得很,过去三年间的市场反馈不会骗人。它并没有像之前的上网本或是二合一笔记本那样快速发展,反而是直到今天都没有成为市场调研数据中的独立品类,连网络中的持续讨论都不曾有过。
这可能和现今AC-PC产品性能、体验与价格的不匹配有关。大部分产品处于笔记本市场中的中高端档位,但是性能又无法和同时代的同价位产品相提并论,再加上Windows on ARM系统和传统x86架构Windows系统体验有差距,自然无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实际性能数据可以很好的说明问题,根据PC World的测试结果,售价999美元的骁龙8cx机型Galaxy Book S在Geekbench测试中获得了单核677、多核2284的成绩。与之相对的,同价位轻薄本代表在跑分上都多出其50%~100%,差距明显。
(图片来自Fergus Halliday)
很多AC-PC都有着个性鲜明的工业设计,这招在仍有不小增量空间的手机市场中或能够获得一席之地,却在已经转入存量市场多年的PC产品上行不通。性能被主流PC消费者视作重要指标,性能没有优势的AC-PC自然无法入其法眼,更何况还没有较大形态突破。
微软带来的Surface的确为市场注入了活力,也如上面所说是源自于性能和形态的双重进步。2019年微软效仿过去,带来了同样是骁龙8cx平台的AC-PC产品Surface Pro X,但形态和性能都缺乏亮点。
虽然Surface Pro X试图用手写笔抢占特殊的市场定位,却把问题引向了微软另一个重要产品Windows,当前版本的Windows on ARM还不能做到1+1大于2。
不给力的Windows on ARM2012年微软发布Surface的同时,还带来了对ARM架构PC正式进军的产物,Surface RT。这款产品搭载Windows RT,是微软在Windows CE等针对移动平台进行裁剪的系统之后,首个试图在ARM架构下拥有完整桌面版Windows体验的系统。
Windows RT并不成功:拥有与Windows 8完全一致的图形界面和交互,也有IE浏览器、Office套件等微软引以为傲的生产力软件;但它根本不能运行传统的x86架构程序,不完善的Morden应用又有巨大落差,最终被所有人冷落。
Windows on ARM(WoA)可以视作Windows RT的重装上阵版本,同样运行在ARM架构的PC上,同样和x86版Windows保持一致。WoA与之前的系统有巨大不同,微软引入程序转码能力,可以兼容一部分x86架构软件并像普通PC那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