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热搜:
程序员
简洁模式
高级模式
用户组: 游客
消息
提醒
新听众
我关注的
帖子
道具
勋章
任务
设置
退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or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首页
论坛
BBS
MCU单片机技术
程序员交流
7nm锐龙晶体管密度是14nm酷睿三倍为何单核性能没提升?
[复制链接]
作者:
Ds—shiqi
版块:
›
MCU单片机技术
›
ARM
发布时间:
2020-2-28 05:15:38
1174
0
返回列表
Ds—shiqi
当前离线
注册会员
注册会员, 积分 1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 积分
注册会员
注册会员, 积分 1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 积分
积分
153
发消息
楼主
电梯直达
Ds—shiqi
发表于 2020-2-28 05:15:3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这几年来,提到CPU挤牙膏,不少玩家就很不爽,还有人表示2600K再战5年,这都差不多是9年前的CPU了,为什么单核提升这么难?
Reddit上有个帖子今天讨论的很热烈,网友MediocreLeader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晶体管密度对单核性能没啥影响?
他举了AMD与Intel处理器的例子,AMD的锐龙3000都使用了台积电7nm工艺了,晶体管密度达到了96.5MTr/mm2,也就是一平方毫米将近1亿个晶体管了,而Intel的14nm工艺晶体管密度是37.5MTr/mm2,大约只有前者的1/3。
在三倍密度的优势下,
为什么7nm锐龙的单核性能跟14nm酷睿差不多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Reddit网友的热烈讨论,各位网友引经据典展开了自己的分析、讨论,不过并没有谁拿出了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解释。
本质上来说,晶体管密度跟单核性能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摩尔定律多年来指导的主要还是晶体管密度、核心面积这些,但是从16/14nm节点开始,不仅摩尔定律放缓甚至说失效,厂商对新工艺的命名也更多地是出于商业营销了,这点上三星台积电都承认过。
ARM CTO前几年就做过表态了,半导体工艺从16nm之后基本上就没什么性能提升了。
至于大家看到的厂商宣传新工艺提升了XX性能,那是对比的同功耗状态下的,有严格的限定情况。
别的不说,
ARM、台积电等公司2013年就宣传20nm工艺可以制造出3GHz的高性能处理器
,实际上到现在的7nm工艺为止,高通、华为、苹果、三星尚无一家能够做到3GHz ARM处理器的,最高频率都停留在2.8GHz上下几年了,更别说稳定频率了。
低功耗的ARM提升单核性能都是如此艰难,更别说高性能的X86处理器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收藏
0
相关帖子
•
猪对手?英特尔版本的Linux系统竟对AMDZen3“神优化”
•
Intel自家Linux发行版神优化:AMDZen3性能高出15%
•
Linux5.10Btrfs性能严重衰退:原本15秒解压时间现在要5分钟
•
LinuxKernel5.10.8维护版本更新发布:终于修复Btrfs性能倒退问题
•
开发者暗示Linux5.12内核将迎来更快的IO_uring
•
Linux系统故障排查,怕了怕了
•
跳槽季,如何做好技术面试准备?
•
如何达到架构师标准,java架构师学习视频
•
【干货】绝对是你没见过的超全Linux性能分析工具汇总!
•
受”误解“的JavaAI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表情
@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linux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