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芯片鼻祖ARM被美企收购:美国已布下芯片封锁网,中国如何破网?

[复制链接]
作者:baozhen898 
版块:
MCU单片机技术 ARM 发布时间:2020-9-22 09:34:35
1491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整个芯片领域,美国正在勾勒一张密不透风的封锁网。
台积电正式断供华为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14日,美国第一大半导体公司英伟达正式宣布,将以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33亿元)的价格收购软银旗下的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


英伟达官网:NVIDIA斥资400亿美元收购ARM,为AI时代打造世界上最优秀的计算机公司
虽然之前也有捕风捉影的消息传出,但当软银和英伟达最终摁下确认按钮后,依旧如同炸响一颗超级核弹,把全球半导体界都炸开了锅。
对中国更是如此。
原因无他:英伟达顺利完成对ARM的收购,不仅将对半导体行业格局起到革命性的颠覆作用,还能在华盛顿长臂管辖权的影响下,全面提升美国对外的卡脖子能力,包括我们!


——正如ARM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泽所言,这将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灾难。


千万不要以为他在危言耸听,情况,可能比他说的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克思有句名言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芯片设计领域,由ARM公司提供的处理器框架,就是这个经济基础。像华为麒麟系列、高通骁龙系列、苹果A系列、三星Exynos系列等芯片帝国,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言以蔽之,如果没有ARM,或许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没有今日之繁华
在信息技术深度嵌入社会生活的今天,处理器架构堪称工业电子产品里核芯中的核芯。


当下ICT产业界一共有四种主流处理器架构,分别是:
1、Intel主导的x86架构,采用复杂指令集,运用于PC端和服务器。


2、MIPS,采用精简指令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前消费类电子产品使用最多的处理器架构,比如机顶盒、游戏机、打印机。


3、RISC-V,开发于2010年,采用精简指令集,有望在AI+物联网的时代,成为计算机主流架构。


4、ARM系列,采用精简指令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广泛运用于几乎所有工业级电子产品领域


ARM的成功关键取决于两点因素:

一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

ICT产业从八十年代美国搭建信息高速公路算起,在经过三十年迅猛发展后,进入了一个盈利的瓶颈期。
当时,PC电脑是ICT企业面向消费者最广的产品,但这种产品由于价格和便捷性的限制,一般是以家庭单位存在。更重要的是,电脑使用周期长,它创造的利润远远填补不了电子产品十八个月内就能迭新换代的技术投入。
而若想继续深挖市场,不仅需要细分到家庭单位中每个人的头上,还要在产品的发展方向上有所突破。
手机是一个很关键的阵地!
如果能做出兼具大部分电脑职能的手机,再加上其特有的人均刚需性,一定能做出更大的增量蛋糕。
不过,问题随之接踵而来,基于复杂指令集的传统处理器架构,存在着成本高、能耗大、体积大的缺点。即便是彼时能优化到极致的PC产品,也要比能随掏随用的手机大得多
ARM32位元精简指令集CPU架构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通过高达75%的嵌入式占比,将复杂的指令集进行精简,从而在传输过程中用更少的指令实现更高的编译效率。运算能力的提高和频率的下降,使得ARM处理器在复刻普通PC大部分能力的同时,做到了小体积、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这为手机走向更高速运转的智能化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随之,ICT产业从不便捷且产品单一的大型PC步入了以智能机、平板电脑、掌上APP服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颠覆了社会运转机制和日常生活
二是独特的授权模式:

作为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授权为运营模式的公司,ARM不生产芯片,只提供设计方案。具体授权模式分为以下三种:处理器级别授权、处理器框架授权、处理器优化级别授权
为方便大家理解,戎评就用造飞机来形容。

处理器级别授权就是把战斗机图纸卖给你,这里面会手把手教你如何造飞机,比如哪个零部件该用哪种材料,这种材料该如何锻造;再比如垂直尾翼的倾斜角度需要多大,它在风洞实验的合格成绩是多少,大概就像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枭龙的模式。
总而言之,该级别的授权,就是把所有东西一览无余的全部交给你,然后你可以从中窥探到处理器架构的绝密内容。
只要你有能力,通过逆向工程搞出一个高仿品也未尝不可。
处理器框架授权就是把战斗机的三维建模图卖给你,但这个建模图只有战斗机的具体气动布局和零部件结构图,至于隐身用的复合材料、起落架用的特种钢材、发动机用的耐高温材料以及适配的航电系统你自己去搞定。
处理器优化级别授权就有点像波音和塔塔集团的合作,明面上F16是你印度生产的,实际上从材料到组装战斗机的机械设备全是美方供应。
第一种模式买方有权对核心架构修改,第二种模式只能对根据指令集框架设计出来的IP核进行修改,第三种就是典型的拿来主义,什么都不用改,把ARM的Logo擦掉换成自己的,然后找代工厂直接生产即可。
当然,别看ARM提供了框架,全世界能在这个框架内画出花儿来的企业,基本上也屈指可数,关键在于这个框架内的其他组件还需要自己设计。没有雄厚的技术底蕴,就算给最顶级的授权也无济于事。


这好比印度和中国造同样的战斗机,苏霍伊直接把图纸细节全摆在印度面前,结果还没有只通过成品就能独立生产的中国一半好。


ARM这三种不同定位和不同价格的模式,使得更多的芯片设计厂商能在省掉对基础框架的研发费用后,能够全力研发性能更先进但价格更实惠的芯片,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繁荣。
而亲手缔造这个繁荣的ARM公司,则牢牢控制着时代的命脉
——当前,全球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采用的是ARM架构。不仅如此,在工业控制领域、网络设备领域、成像和安全产品领域以及无线通讯领域,ARM的技术比例也高达85%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子产品,都存在着ARM的影子。
比如你小区的摄像头、上网用的无线路由器、厕所里的智能马桶...


如果把芯片设计行业看成一桌“满汉全席”,那ARM提供的处理器框架就是经过特殊材料炼制的“油”。没有ARM的“油”,不止是海思,就连苹果、高通、三星、德州仪器、索尼统统端不上一盘像样的菜!


尤其是这个特制“油”在“中国菜”的比例还很大:
根据相关统计,在中国设计的所有先进芯片中,基于Arm技术的比例约95%,中国区贡献了Arm总销售额的20%。
显而易见,一旦Arm被英伟达收购而后者又无力抗拒美国政府的行政命令时,白宫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芯片行业将形成降维打击优势!



基于ARM架构的生态圈版图
或许会有人问,不少企业已经购买了Arm相关技术的永久授权,就算被禁掉也照样能进行设计,有什么大不了的?

能设计是一回事儿,但设计出来的产品先不先进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ARM在相关周期内会对自己产品的指令集架构进行升级或换代,使其具备更强大的基础能力和扩展能力。基于老架构设计的芯片能和基于新架构设计的芯片相提并论吗?
同样是歼10,为什么C系列要比A系列强足足一整代?因为C系列壳还是那个壳,但从发动机到机体材料再到适配航电系统全部翻新了一个遍
所以,现在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英伟达能否顺利完成对ARM的收购。

英伟达收购ARM一事,目前最大的阻碍就是各主要经济体的反垄断部门。

还记得两年前那场夹杂着大国博弈的跨国并购吗?
2018年,高通宣布以每股127美元总计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在汽车电子、射频、身份识别和安全认证等领域拥有霸主地位的恩智浦半导体(NXP)。但最终这个收购方案因未能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而流产,高通为此付出了多达20亿美元的违约金。
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第二条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也适用本法。
英伟达和ARM作为不同细分领域的执权杖者,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内有着很庞大的市场:

2020年,英伟达营收109亿美元,中国大陆加台湾,累计占比51%;
2020年,ARM营收19亿美元,中国区营收占比超过20%。
由于英伟达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图形芯片供应商,若再把全球最大的处理器框架方案供应商ARM纳入囊中,就相当于既做选手,又当裁判,这必然将对全球芯片供应链造成史无前例的震荡!
正因如此,这起并购案必须要经过中国等相关国家反垄断机构的审查。
英伟达之前表态说收购流程的审批周期还有十八个月,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各方将围绕这场改写芯片产业格局的并购案进行激烈博弈。我方现在有三种应对方式:
一是作为谈判桌上的筹码,交换更重要的东西;
二是采取拖字诀,等审批周期结束,收购案自动作废;
三是发动我方公司竞购或者入股ARM,使其不被美方资本完全控制。


英伟达收购ARM是今年全球第二大收购案
第二、被收购的Arm能否保持中立性,不在大国对抗中沦为美国打压竞争对手的科技牌和地缘政治牌。


对于此,戎评的态度是悲观的。

因为ARM英国总部在技术监管上一直紧跟美国商务部的步伐!
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清楚,就在英伟达传出收购ARM风声的前一个月,ARM英国总部和中国总部爆发了夺权大战。
6月10日早上,Arm公司发布声明称,Arm中国董事会多数董事投票决定解除吴雄昂职务。当天中午,Arm中国发表官方声明,该公司是在中国依法注册的独立法人,未发生人事变动。


ARM中国是一家合资公司,属于完全独立运营的实体,不过由于中方股份分散在几家企业,持股47.32%的ARM英国总部仍然是第一大股东。2019年,ARM中国年营收增长近50%,占ARM全球IP业务27%和营收增长的100%!
ARM英国总部罢免中国总部CEO职务的官方理由有两个:一是违规利用ARM英国总部的资源及渠道;二是多名员工投诉做出严重危害ARM中国的行为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被“多名员工投诉”的中国总部CEO,却在6月15日得到了包括ARM中国首席运营官、销售部、研发部、采购部、行政部、公关部、人力资源部、运营部等11个部门相关人员的联名信支持。
Arm中国管理团队表示:
吴雄昂是有着过硬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并且是产业界有口皆碑的企业领军人物,该团队对于近期媒体报道中对吴雄昂的莫须有指控感到非常震惊和气愤。


究竟谁在说谎,一目了然。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正引爆夺权风波的导火索有两个。
一个是华为:2019年5月23日,美国宣布对华为实施进出口管制,ARM英国总部旋即发表声明称,遵守美国政府制定的所有最新规定,立刻停止与华为合作,但ARM中国在媒体上发出坚决支持华为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CEO吴雄昂起到了关键作用。
9月25日,在ARM中国媒体沟通会上,吴雄昂当着海思和ArmIP事业部总裁的面作出明确表态:
第一,我们从没有断供,一直在支持华为,包括华为产品的发布和持续的出货。第二,我们Arm中国的产品是源于英国的架构。可以看到,我们V8架构以及后续架构也已经明确,这两个产品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向中国的客户包括华为进行供货。

不难看出,此时的ARM就华为问题分裂成两大阵营:英国总部要追随美国,而中国总部则坚决支持华为。


另一个是ARM中国的发展轨迹已经超出了英国总部的控制:ARM中国能在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内为ARM全球业务贡献100%的增长,不止在于中国市场的广阔,更在于ARM中国在吴雄昂的领导下对技术的深挖。

目前,ARM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三条本土研发的业务线:周易AI芯片、星辰CPU、山海IoT安全芯片。在ARM中国的联名信开头,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诗:星辰山海不负韶华,凝芯聚力砥砺前行!

而这一切,让通过老牛挤奶模式盈利的英国总部,深感如芒在背

——如果按照ARM中国按照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下去,再加上中国市场得天独厚的优势,芯片设计行业很快变会形成只识周郎(ARM中国),不认吴侯(ARM英国)的尴尬局面!
这是其一。

其二,这几年,ARM中国在未充分告知股东的情况下,先后在成都和南京建立西部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设计中心、Arm开源人工智能系统研发及应用中心,这是英国总部对他第一大罪状的主要来源。
但必须注意的是,ARM中国是独立运营的实体,在国内建立相关生态圈符合科技企业一贯的做法
ARM中国发展技术体系和帮助中国进行研发建设,显然不符合西方科技集团的利益和美国对华科技战的诉求。要知道,ARM英国总部对中国总部的定位,仅仅是代理销售公司,但如今中国总部立足于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大有一副分庭抗礼的态势!


Arm中国董事长兼CEO吴雄昂(资料图)
从ARM夺权风波可以基本看出,ARM英国总部有着强烈的亲美立场。这一点,就连其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泽都甚是担心。
前不久,赫尔曼·豪泽致信英国首相约翰逊称:英伟达收购ARM事关国家经济主权,不为国家利益进行这项交易,您将成为把英国变成美国附庸的人。豪泽在信中还特别强调:
由于美国总统在与中国的经贸战将技术优势“武器化”,因此除非英国拥有自己的讨价还价武器,否则英国将成为附带受害者。Arm为苹果,三星,索尼,华为以及几乎世界上所有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机提供动力,因此可以对他们施加影响。
这是什么意思?
英伟达收购ARM后,将为美国在对华科技问题上提供一把强有力的武器。而作为武器的打造者,ARM能承受中国的怒火吗?

综上所述,一旦ARM被美国企业英伟达收购,基于CFIUS法规的约束,ARM的中立性肯定会荡然无存,这将导致其在大国对抗中沦为美国打压竞争对手的科技牌和地缘政治牌!


不过,中国人也早有未雨绸缪,RISC-V架构就是这个“缪”。
基于精简指令集的RISC-V架构,不止是AI+物联网时代的专属定制,其开源和把总部搬迁到瑞士的做法,也能完全规避美国的商务禁令。在去年国际芯片大会上(Chips 2019),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说过:
未来RISC-V很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主流CPU之一,从而在CPU领域形成Intel(英特尔)、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
在科技去全球化及脱钩的大背景下,国内越来越多的厂商正向RIS-V阵地转移,比如阿里巴巴去年推出用于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的玄铁910,采用的就是RISC-V处理器架构,号称该框架阵营内最强处理器(但也必须承认,在国内企业耕耘ARM架构这么多年后,换平台发展的技术代价也是很大的)。
英伟达收购ARM其实只是美国勾勒全球芯片封锁网的冰山一角。

从2018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开始,美国企业就在半导体行业内频繁发起大体量并购案,有不成功的,比如高通和恩智浦;


也有成功的,比如美韩联盟收购东芝半导体。


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还一直要求三星、台积电这类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有着强大技术优势的代工厂赴美建设生产线。
而这背后的野心不容忽视:

当前,华盛顿正企图在本土建立从硬件到软件、从PC芯片到移动芯片、从芯片材料到设备、制造、设计、封装的全半导体产业链。再加上对三星、台积电、ARM的掌控,美国将在半导体这一最具高端产业代表性的行业,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全球包围网。
不止是中国,对世界而言,这都是一场灾难。
若想突破这道封锁网,单纯以行政手段去阻止一两场并购案,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真正治本的方法是立足于以科技为本,走可持续的向上发展道路。
借用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话:
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感谢美国政府为我国科技攻关明确方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