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芯片业巨震!孙正义400亿美元出售ARM,英伟达:这是一生仅有的机会

[复制链接]
作者:id小骆 
版块:
MCU单片机技术 ARM 发布时间:2020-9-23 03:34:49
1526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者:钱童心 编辑:小图
长达数月的英伟达收购ARM传言终于坐实。
美国当地时间9月13日,英伟达宣布同意以400亿美元的价格从软银手中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商ARM,这笔交易将包括215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和120亿美元的现金。这意味着软银将成为英伟达的主要股东之一,这项交易也创下半导体史上最大规模的交易。
图源:英伟达官网
英伟达收购ARM
ARM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架构供应商,总部位于英国剑桥,在全球拥有6000名员工,其中有3000名员工在英国,全球芯片客户近500家。
ARM以手机芯片中使用的体系结构的设计闻名,目前全球数百万种电子设备都使用ARM的芯片架构,包括大多数安卓手机和苹果iPhone手机中使用的高通芯片。苹果还计划将其Mac计算机从英特尔芯片转变为基于ARM的设计。迄今为止,ARM被许可方已出货超过1800亿个芯片。
2016年,软银曾以240亿英镑的价格收购ARM,但ARM保持独立运营。今年8月,软银CEO孙正义证实,软银正在考虑将ARM出售或上市。
英伟达是一家以设计和销售图形处理器(GPU)为主的美国半导体巨头,其GPU芯片被广泛用于支持图形和人工智能应用,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受益于疫情封锁期间电子游戏行业的蓬勃发展,英伟达发布的最新季度财报表现亮眼。本周英伟达用于PC端的新型GPU也将上市,该公司在财报中预计第三季度收入将增长约46%。
英伟达承诺,在收购后,仍将保持ARM的开放许可模式和客户中立性。此前业内担心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们可能因这起收购而放弃使用ARM架构芯片。这项收购预计将于18个月内完成,ARM将继续把总部留在剑桥。
英伟达CEO:这是一生仅有的机会
今天下午,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在电话发布会上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应了这项收购,并称这是“一生仅有的机会”。他还表示,要说服监管机构将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有信心来应对这些挑战。

黄仁勋表示,这项收购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能够把两家公司的AI计算能力以及丰富的生态链整合起来,利用两家公司的专长和技能,来推动低功耗计算在全球的广泛应用。
不过这项收购交易一经宣布,就轰动业界,其中也不乏来自英伟达竞争者和ARM客户反对的声音。作为全球大多数半导体行业的设计和知识产权供应商,ARM将技术授权给英特尔、高通和三星等客户,这些客户与英伟达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
市场担心英伟达购买ARM的交易将加剧英伟达与三星、高通和其他公司在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未来技术方面的竞争,该交易还引发人们对ARM是否会提高竞争对手的许可费的担忧。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反对是非常合理的。CCS Insights美洲研究副总裁杰夫·布拉伯(Geoff Blaber)表示:“英伟达的收购将不利于ARM及其生态系统。独立性对于ARM的持续成功至关重要,一旦受到损害,其价值就会开始受到侵蚀。”
对此,黄仁勋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承诺收购之后,ARM仍会保持中立。他说道:“英伟达将保留ARM的英国总部,使其免于许多美国出口管制的规定限制,并采用开放的许可模式。”
交易落地前变数重重
目前这项交易已经获得英伟达、软银和ARM董事会的批准。英伟达还将向ARM员工发行15亿美元的股本。不过,由于收购规模之大,按照惯例,该交易需要得到英国、中国、美国和欧盟的监管批准。

这项收购还面临着巨大的政府监管挑战,市场人士并不看好收购前景,认为很有可能反垄断审批通不过。当第一财经记者问到是否为潜在的交易失败做好了预案,有没有B计划时,黄仁勋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道:“我们的B计划是保持现在英伟达的发展势头,但是A计划肯定是努力完成这项收购,我也对此很有信心。因为这项交易有助于市场竞争,也符合客户利益,监管一定会对此支持。”
英伟达从去年就开始布局收购策略。根据英伟达上个月披露的财报,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该公司完成了对Mellanox公司71.3亿美元的收购,Mellanox主要制造以太网交换机和其他网络硬件。这也是英伟达27年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在第二财季中,Mellanox贡献了英伟达总收入的14%。
Mellanox的收购成功也是获得了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这起收购案的成功让黄仁勋信心倍增。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Mellanox的收购原本是计划在18个月完成,但是最终花了一年多一点时间,我想对ARM的收购也会是同样的情况,可能耗时会略长于一年时间。”
另一个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是,ARM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未来走向何方?今年6月,来自于安谋科技(中国)的人事声明将中国合资公司与ARM集团之间内部矛盾暴露在公众面前,截至目前安谋的控制权之争尚未尘埃落定。一位中国芯片行业资深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政府的反垄断审查以及ARM中国在收购之后如何发展,是这项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项交易仍然存在很大的变数,反垄断可能很难通得过。”Gartner芯片行业分析师盛陵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还说道,交易完成后,ARM在中国的定位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