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anceia verrucosa~~
1801年被命名~~
中文名兒:玫瑰毒鮋~~
中文俗稱:礁石石魚、虎魚、合笑、沙薑鱠仔、石頭魚、拗豬頭、腫瘤毒鮋、毒鲉、老虎鱼~~
英文名兒:reef stonefish~~
同異名兒:
Scorpaena horrida(1766)
Synanceia horrid(1766)
Synaneceiea horrida (1766)
屬於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條鰭魚綱 > 鮋形目 > 鮋科 > 毒鮋屬~~
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紅海和東非到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琉球與小笠原群島,南至澳洲的昆士蘭省~~
棲息於水深1米到40米的近海底層潮間帶水域,常潛伏魚洞穴、礁隙、海藻叢或埋於砂中~~
通常獨居或以小群體出現~~
此貨是超強的偽裝高手,體無鱗,皮粗厚,身上有許多大小形狀不一之皮質突起,體色多變化,體帶和色彩與周圍環境相似,適於隱蔽,很少活動,常被看成岩石或珊瑚~~
為毒性最強的刺毒魚類之一!!!
有十三根兒粗壯的背鰭刺鰭可釋放極毒的毒素,毒素同時侵害心血管兒和神經肌肉,生存的受害者部分有神經損傷,留下局部肌肉萎縮的後遺症,毒液中包括細胞毒素,所以用不被燙傷為準的高熱度的清水敷於傷口,會暫緩疼痛~~
1959年開發了一種抗蛇毒的血清用於治療此種刺傷,有顯著療效,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死亡的可能性,但仍須及時送醫~~
被刺傷後產生嚴重症狀,急性劇烈陣痛,創口局部發白,繼而青紫、紅腫、灼熱,持續數天,痛狀有如燒灼和鞭抽感,難以忍受,以致失去知覺~~
患處麻痹,一定時間後有觸痛,或整個肢體麻痺腫脹,創口腐爛~~
全身症狀有心律衰弱、精神錯亂、痙攣、神經絮亂、噁心、嘔吐、淋巴結炎腫、關節痛、呼吸困難、驚厥以至死亡~~
刺傷事故一般發生魚礁隙洞穴中誤觸摸魚蝦,踩到或處理魚貨時被刺~~
通常為棕色或灰色,也有黃色、橙色或紅色斑塊兒的~~
成年個體體長通常只有30公分到40公分,但發現過最大的為51公分~~
偽裝自己融入四周環境,伺機獵食魚類、甲殼類等~~
這組是完整的發現過程,它利用珊瑚和小魚做偽裝,穿越小魚才拍清真容,所以潛水員們一定要小心,尤其中性浮力欠佳的新潛水員,至於那些不聽話手欠兒的、喜歡水下亂摸的潛水員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最後說一句,那些喜歡帶手套、帶叮叮棒下水亂戳的潛水員不要以為就沒關係了,它展開鰭攻擊的速度是人類無法想像的,可以瞬間刺透7毫濕衣~~
毒液為外毒素,能被高溫或胃液破壞,所以在很多中國和日本的餐館兒會被做成各種美味呈現~~
攝於philippines-PG~~
歡迎大家投稿更多、更歡樂的關於潛水員死法兒的笑話兒~~
關於命名請查看:
物種的命名全部是拉丁文?
本文來自作者原創,圖片兒為作者拍攝,畫兒為作者手繪,謝絕轉載~~
如有盜圖、篡改、未經授權轉載等行為者,會直接被追究法律責任~~
如有需要,請聯絡:x_y@sina.com
歡迎轉發朋友圈兒~~
或分享給您的好友~~
無論您給的是賞錢還是給點了個贊,
都會被很認真的
當成
被您認可從而繼續下去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