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畅想曲
各位周末好,想必各位都在家里享受着周末的快乐时光吧。今儿和大家分享是微信小程序的畅想,最近微信小程序很火,我们一起聊聊这个小东东未来有啥新机会。
背景
如果你是一位Java程序猿,想必听说过一个名字:Applet,这是个运行在浏览器中的小程序,用Java语言开发,如今的浏览器仍然不离不弃,依然支持。在Flash还没有出现的时候,Apple顶了很长时间的特效功能,比如水中倒影,放烟花之类,另外还有Java本身的功能,使用证书可以存取浏览器应用程序的数据。曾经开发过一款在线收藏夹,可以导入和导出数据,和现在的Chrome差不多。
后来Adobe又整出来了Flash,Applet因为速度和性能方面不咋太,应用领域被Flash占据了不少。而现在,Flash的部分功能又被HTML 5所代替,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话说Google对Webapp不留余地的鼓吹,比如现在的Chrome,Web开发者可以使用HTML5和JS就可以轻量的开发一些应用,以扩展(插件)的方式嵌入到浏览器中,这些扩展被Chrome应用商店收录(地址是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hl=zh-CN),用来增强Chrome的功能,从而使Chrome在短短几年赶超了Firefox,逼得微软自攻,把自家IE给废了,开发了新的edge浏览器,也推出了EDGE自己的应用商店。
其实大家都学的谁呢,你说对了,那就是苹果。
这些应用商店里,苹果是审核最严格的,有审核时间,还有内容,开发质量等等限制,这让一些应用在开发一周左右才能上线,好处就是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所以用户使用苹果手机的人,使用里面的应用体验和质量都是相对较好的。
咱们回来说微信,腾讯的能力是先抄后超,它最早是学习了美帝的Whatsapp,它在海外的英文名叫Wechat,另外还有日韩用户比较喜欢好的Line,后来大家各自发展,大家互相学(chao)习(xi),微信在腾讯QQ的强大支持下,一跃成为全球用户最多的应用,从一个聊天工具,渐渐成为社交,阅读、电商以及支付的巨型应用。
微信在初期发展时,产品能够有效的进行克制,在功能和体验上保持简单,这与微信的产品负责人张小龙有着直接有关系。它的每一次迭代,都是极其认真与谨慎。这点与很多公司的产品,克制不了贪婪,将功能进行堆放,结果都未能成功,微信的几千研发产品人员那么多,这点上是非常难得的。
大伙知道,原来的中国互联网是中心化的,靠门户等进行内容传播,是只读的互联网。等到了Web2.0时代,变成人人可参与的可写的互联网。再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不在有中心节点,它连接了更多的人、设备和服务。微信做为其中一个APP之一,让国内的人不需要使用短信就可以彼此聊天,不打电话就可以彼此语音沟通。倒逼运营商成为流量的提供者和服务者,成了数据的管道。
微信对内容和服务进行了细分,并且很好的与国内习惯和叫法接轨。国外喜欢某个频道的内容叫订阅,微信学过来后起个名字叫XX号,并且根据不同场景和服务分别叫订阅号,服务号还有企业号。这点上想是微信团队在起名上动了很脑筋,大家想想在国外去医院叫预约(booking),而国内的人都叫挂号,功能一样但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张小龙的产品经理们也是极其接地气儿滴。
微信的订阅号使得更多有才华的人得到价值释放,在业余时间中就能获得收入,收获更多的用户,成为“自媒体”,企业也利用微信能够最近距离的靠近用户,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人的形式与用户和粉丝互动。“自媒体”成了高质量资讯的根据地,而以小编为中心的门户越来越势微,越来越多的开放了各种媒体平台,各种号,但是都无法企及微信的装机量和使用率,微信的战场,有阿里的支付宝。
小程序的名字
今年的1月份,微信就说要推出应用号。等了十个多月,微信终于推出了“小程序”。据说原来叫应用号,苹果一看你腾讯要占我地盘,我可不干。后来小马哥和小龙一商量,换名叫做“应用号”。这个东东现在还是测试期,有图有真相:
其实不管是叫“小程序”,还是叫“应用号”,也不是谁开始就想好的,谁也不是一下子看到未来。
大家都是做技术的,喜欢刨根问底。这个应用号技术发源在哪儿?嗯,它来源于一个404网站Facebook,这个网站不断的祸霍自己,给一帮工程师发着不菲的薪水,养着他们做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再把源码放出来,这在国内的大多数老板来讲简直是违背天良。这个Facebook一口气开源了二十来个应用,比如HHVM,Flux,Thirft,还有一个前端应用RectNative的玩意。
Facebook和Google一样,想法一切应用都网页化,CEO小扎同学也是一个PHP程序员。曾经Facebook的客户端就是HTML5开发的,因为性能原因,又换成Native开发。但是小扎同学不甘心,他网罗了那么多多的技术高手无处安放,就叫他们想着法子使用HTML5来实现移动端。终于有一天,Rect Native产生了。
这个东东可以非常方便调用手机的本地API,能够使用HTML 5就能轻松开发客户端。也就是不用再每次都要等苹果爸爸的审核就可以发布新版本啦!
Rect Native超越了PhoneGap,能够兼顾性能和界面,使体验达到Native代码的感觉,并且轻量级的开发,前端工程师或者稍微懂得一点H5的人就能开发,是不是挺神奇。
Rect Native允许开发者不需要再学习其它开发语言,如Object C啦、Swft啦,学习起来要时间,用Rect只要会HTML5和JS就可以开发一款应用。
微信的小程序底层,一部分就借鉴了Rect Native的底层框架。以下是解压微信小程序开发工具的目录结构:
各位看看,有Rect.js出现,可以肯定核心就是它:)
微信消化吸收了Rect Native精华,于是应用号的想法出现了。
可以想像,微信就像一个浏览器,它开放了一些只有微信本身才能调用的API,供应用号开发者调用,比如陀螺仪,打电话,智能语音,物联网接入等强大功能。
小程序及未来
目前小程序还是小规模测试,需要邀请使用。下面我们畅想一下它的机会和未来。
1)对个人用户的影响
大家在关注一些订阅号的时候,有时会被定向到该号的M站。HTML5要有加载的时间,这多少会增多用户的等待,有刷新闪烁的感eipc。当订阅使用了“小程序”,用户在用时,就感觉是使用微信的本地功能,且无需再独立安装APP。
2)对企业用户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讲,在10几亿用户的规模下,可以不需要再开发独立的APP,又能媲美独立APP的用户体验,直接托管在微信生态中,能够降低成本,更好的获取亿万级用户,社交关系、兴趣和流量等。比如依赖于手机本地功能的应用完全可以无缝在微信中运行。
3)对ISV的影响
对于独立软件开发商(ISV)也是巨大机会,这个生态下,以前的有赞、微店等微信电子商务供应商,微信公众号代运营,外包软件开发商等,可以借此机会加速研发力度,快速切入,给企业用户提供更好的应用号软件产品和服务。
微信小程序目前分批开放给一些开发者,没有开通功能的同学可以到以下网址进行体验和参考 :
https://mp.weixin.qq.com/debug/wxadoc/dev/
小结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微信应用号的来源和发展,在现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中,每一步都在解放着人们的工作,提高效率提升体验。后续会再和大伙分享一些相关的技术研发(keng)。
从一个聊天程序开始,慢慢长大为一个生态体系。小程序可以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微信的社交红利,更能背靠大树好乘凉。
今天先聊这么多,期待微信小程序号的正式开放。下回畅想咱们接着谈~
作者:杜江。21CTO(21cto.com)社区创始人。多年架构与管理经验。 著有《PHP5与MySQL5 Web开发技术详解》、《PHP5完全攻略》、《PHP与MySQL高性能应用开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各电商平台和书店有售)。
查看评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