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能用新的至强处理器来实现“牙膏厂”的自我救赎吗?
“挤牙膏”一词是对英特尔处理器性能迭代增幅减小的戏称,比如第一代i5或者i7处理器,放到今天依然够用。当然,这并不代表英特尔的技术生产能力下降了,相反,正是因为英特尔在更新处理器产品同时,还需要把控处理器的兼容性等等,所以难以做到每代之间的大幅度跨越,最终才变成了网友口中的“牙膏厂”。
至强(Xeon)是英特尔的高端处理器,一般用于企业级计算资源市场,以往的几代产品也难逃“挤牙膏”的宿命。但是毕竟英特尔是一家技术公司,为了其核心业务的可持续性,英特尔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牙膏厂的自我救赎
新一代至强处理器于2017年7月12日发布,名为Intel Xeon Scalable Processors,即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采用了英特尔AVX-512(高级矢量拓展指令集,用于提高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性能)、英特尔网格架构(用于降低系统延迟)、英特尔全向路由架构(提高互联性)、英特尔QuickAssist(加密和数据压缩硬件加速)、英特尔Optane SSD(也就是傲腾),还有4.2x的虚拟机(VMs)。
当然这不是重点,因为处理器刚刚登陆,没有相关的市场实测数据,所以这些技术在现在看来只是“配菜”,并不能作为实现英特尔自我救赎的“主菜”。英特尔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你看到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新闻稿《Intel Unveils Powerful Intel Xeon Scalable Processors, Bringing Next-Generation Business and Consumer Experiences to Life》的时候就会发现,英特尔这次只是把新技术稍微标识了一下,但是正文中没有大篇幅去介绍,反而是着重描写了另外一些东西,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英特尔强调了至强处理器的四大点,性能、可扩展、敏捷度、安全。在以往的企业级处理器新闻中,一般很难在正文中看到后三点。厂商新闻稿中提到的“性能”,往往都是PR内容,只能作为参考数字,并不等同于真正使用起来时的性能,因此我更愿意看后三点。
关于可扩展性,至强可扩展处理器最多可以增加至28颗内核(可以理解为内核越多,性能越高,但不是直线增长),在4插槽系统下可以支持6TB内存,还能提供提供2插槽到8插槽及更多插槽配置支持和充足的扩展空间。
这就是本次至强新迭代的核心所在。可扩展是为了从成本方面服务于不同情况的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需求,比如一些大型数据中心,可能为了达到目标的计算资源需求需要采购两台,现在只需要一台高级版的就行。同时,正因为减少了处理器数量,相关的部署成本也因此降低。
关于敏捷度,这个词在企业处理器市场是个热门词汇,至强可扩展处理器支持软件定义,以此根据负载需求动态来实现本地和云端的自我配置资源。
而敏捷度主要是为了应对不可预期的数据变化,说白了就是一种类似于防“爆款”的存在。英特尔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因为这两年数据量增长速度远超过预期,所以给处理器留一张底牌,以便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损失。
关于安全,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加密性能较上代提升了3.1倍。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提升,不过其实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为什么处理器厂要提及安全?是因为加密数据占据了整体计算资源消耗中的一大部分。那为什么企业会需要加密数据?是因为企业连接公有云和混合云时,本地资源有了联网的入口,为了防止被攻击,所以才需要加密。
这些其实就是英特尔对当前计算资源市场的认知人工智能、云等等。比起以往的性能怪兽,英特尔现在更愿意抓住需求和痛点。至少在我看来,这次他们做到了。
汽车买来是为了开的,速度快比不上油耗低,英特尔也明白这么个道理。与其造一辆跑车,倒不如用同样的钱去把内饰做华贵、提高动力总成的性能……这样的处理器才会给企业一个迭代的理由,牙膏厂也终究完成了自我救赎。
查看评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