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美合资半导体为何困难重重?高通、Intel、AMD都失败了

[复制链接]
作者:先知的失误 
版块:
MCU单片机技术 ARM 发布时间:2020-6-12 20:04:06
978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半导体巨头们深耕中国一般有两种模式,搞制造的会将工厂建在中国本土,比如三星的西安闪存工厂是三星在海外最大的半导体工厂,SK海力士无锡工厂,承载着SK海力士拿下中国一半DRAM市场的希望,此外台积电的南京厂建立的目标是,成为台积电全球化的基地。另一种模式则是合资,这一类以IC设计授权为主,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Arm与Arm中国、此前的高通与华芯通、还有AMD与天津海光等,与制造相比,这一类的合资公司的命运都比较坎坷。华芯通的失败说起中美半导体合资,华芯通是绕不过的话题,这家企业的成立就是奔着打破Intel在服务器领域的垄断地位去的,高通持股45%,贵州政府持股55%。对于高通来说华芯通是其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步棋,同时也可以借助中国的资本,与自身技术开发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对于贵州政府来说,高通的入驻对于贵安新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能得到高通的技术授权,发展国产服务器芯片,物有所值。在明星企业家汪凯博士的操刀下,2018年11月,华芯通第一款基于ARM构架的国产通用服务器芯片—昇龙4800 (StarDragon 4800) 正式量产。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赵斌表示,昇龙4800的发布意味着华芯通的发展迎来重要里程碑。对于华芯通来说昇龙4800却成了绝响,这款产品发布后不久,华芯通的CEO汪凯博士就辞职了,一批批核心员工也陆续离开,随着人员散去,这个贵州政府搭台,高通唱戏的节目也以失败告终,2019年4月30日华芯通正式关闭,员工陆续签署补偿协议后被遣散,承载着高通拿下中国中低端市场梦想的华芯通正式宣告终结。瓴盛科技实际上,华芯通并不是高通在中国唯一的合资公司,2017年5月,由高通、建广资本、智路资本、以及大唐旗下的联芯科技共同合资的瓴盛(贵州)科技在贵州亮相,其中高通与大唐电信分别持股24%,建广资本持股35%,智路投资持股17%。长期以来高通的芯片一直瞄准的是中高端,中低端的市场一直被联发科和紫光展锐所占据,大唐旗下的联芯科技也表现平平,曾与小米合作的处理器失败,最终小米选择自研,所以双方有着共同的愿景。瓴盛(贵州)科技的成立,却受到了紫光赵伟国的痛批,认为高通只考虑自身利益,只是找一个代理人而已,不会转移核心技术,而国内某些人却乐于做买办。(李春潮:前Marvell全球副总裁李春潮出任瓴盛科技CEO)瓴盛科技(贵州)在一年后,从贵州迁到了成都双流。去年8月份,瓴盛科技的CEO李春潮离职,官方给出的声明是个人原因回美国发展。另外,全球手机出货量下行,高通的高端占有率面临海思的冲击,如今高通自己有着退居中低端的趋势,对瓴盛科技的扶持不知是否还会不遗余力。再者,如果没有客户愿意采用瓴盛科技的产品,到时候会不会重蹈华芯通覆辙?AMD与天津海光2016年5月,在Intel的碾压下AMD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亏损,为了能早日实现盈利,AMD决定将其Zen架构带到中国,以占领这个巨大的市场。合资公司成为了AMD的首选, 天津海光以2.93亿美元(加上特许权使用费)的价格获得了x86和SoC IP芯片开发的授权。双方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分别是成都海光微电子公司(CHMT),AMD 占股 51%,成都海光集成电路设计公司(CHICD),AMD 占股 30%。根据双方的协议,合资公司设计的处理器仅向中国市场销售,两年后,合资公司的第一款产品Dhyana (禅定)x86 处理器正式面世,该处理器与AMD的的霄龙(Epyc)数据中心处理器很相似,有Linux 内核开发者指出,二者只是厂商 ID 与产品序列号有所不同。对于AMD来说,这次合作不仅拿到了2.93亿美元的版税,还带来了50%的股价增长,同时成为AMD阻击Intel服务器芯片的重要手段。但海光这边拿到的不是技术转让,主要是IP授权,中方控股的公司只是做外围芯片定制及营销之类的工作。AMD与海光的合作,虽然没有高通那么狗血,但随着去年中美科技冲突的加剧,AMD的合资之路也被迫画上句号。2019年6月,AMD CEO 苏姿丰在Computex 2019 向相关媒体确认,AMD 将不会进一步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 X86 技术相关的授权,这意味着AMD的合资之路也被迫中止。Intel与紫光作为AMD的死对头,Intel在中国的策略就显得高明的多。2018年2月,紫光展锐宣布与Intel合作研发基带,Intel想要通过紫光展锐在5G时代收复移动端的地盘,紫光展锐也能借助英特尔5G基带芯片的技术,和高通等芯片公司同台竞争,按照预定计划,相关产品在19年正式推出。但是据传在合资公司成立的一年时间里,紫光展锐与英特尔未展开实质性的合作,业内人士爆料称“由于产业地位和能力的不对等,好的项目英特尔自己就可以研发,选择合作则是出于战略考虑,项目中紫光展锐比较被动”,所以,最终双方的合资走到了尽头。Intel与紫光展锐分手的时间点刚好是在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的时间点上,外界猜测英特尔是迫于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担心相关技术转让会出现问题,终止了与紫光展锐的合作。与Intel分手不久,紫光集团又和Mobileye新设立了一家合资公司,紫光持股51%、Mobileye持股49%,合资公司主攻国内智能车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站在Mobileye这家公司背后的其实还是Intel,2017年英特尔以150亿美元收购了Mobileye。所以,Intel只是饶了个路规避了美国的禁令,重新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公司,与AMD相比起来,Intel此举显然高明不少,但是新公司将来的命运如何,暂时还无法得出定论。Arm与Arm中国最近几天Arm屡提热搜,Arm中国董事长兼CEO吴雄昂被免职的消息牵扯出一系列关于Arm的热议。Arm中国的前身是Arm全球在华的销售与授权团队。2018年,软银以7.75亿将Arm中国51%的股权出售给中国的投资者,双方采取合资的方式,Arm中国也脱离Arm独立运营, 逐渐拓展出了芯片IP设计业务和相关的授权业务。来自天眼查按照Arm全球的预想,Arm中国深耕中国市场,是Arm全球在中国的官方销售渠道,Arm中国自己研发除了IP也可以通过Arm全球进行销售,总的来说,Arm还是希望Arm中国寄存于Arm全球。但是Arm中国在吴雄昂的带领下,先后推出了人工智能IP——周易,全新嵌入式处理器“星辰”,以及一站式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山海”,这就让Arm全球对Arm中国的定位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按照Arm中国的发展路径来看,Arm中国很有从合资子公司变成竞争对手。
此外,由于中美关系紧张,Arm全球对于Arm中国的立场变得保守,但是Arm中国在吴雄昂的带领下,很多策略不符合Arm全球的利益需求,所以双方才会冲击加深。
充满不确定性高通、Intel、AMD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频频失利,最终走到尽头。这其中既有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有技术的归属,合资方责任归属等问题。近两年,中美摩擦加剧,在此之前,美国严防死守不让技术流入中国,如今美国表面工程也不做了,直接下禁令关闭技术交流渠道。美国企业的技术想要转入中国企业的手上,美国政府是一道迈步过去的坎儿。所以,原本中国抱着合资去学习技术,顺便培养一批自己人才的心态,但是到头来却发现学习的都是皮毛,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是在别人手里,自己只能做个代理人身份。长期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的人士称,地方政府为求业绩以大笔资金吸引外资落地,但外资合作方却很少将最先进的技术放在国内,因而这些合资项目很容易受到外资方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新技术的归属问题,合资公司倘若研发出新技术,这项新技术是归属于母公司还是属于子公司,是否最后中国拿了钱为他人做嫁衣。根植于中国的合资公司如果经营成功,技术也独立研发出来,最终很有可能和母公司形成竞争关系,这对于母公司来说则是不允许的,所以中途生变的概率也不是没有。自主才是硬道理这些年,国外的半导体巨头纷纷进入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可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白求恩,最终还是看中了中国的大市场。之前我们还可以抱着学习的太多与巨头们合作,但是如今中美关系进入寒冬,科技之间大交流势必受阻,此时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走出独立自主之路。责任编辑:李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