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灌水发泄 > 如何辨析古汉语中的通假字
本文所属标签:
为本文创立个标签吧:

如何辨析古汉语中的通假字

来源:网络整理 网络用户发布,如有版权联系网管删除 2018-09-17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所谓“通假”,就是指文字的通用与假借。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通假字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是所谓造字的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言语中有那个字,但没有为记录这个字而专门造一个字,于是就依照那个字的读音找了一个同音字来寄托那个字所表示的意义。如言语中有“难”、“易”两个概念,但前人没有为这两个概念专门造字,而是用读音相同的表示鸟名的“难”和表示蜥蜴的“易”来表示。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是本义废,借义行,久借不归。如“县”的本义是“悬挂”,后借用作“郡县”、“县令”的“县”。其性质本来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后来人们又另造了一个新字“悬”来表示“县”的本义。随着“悬”字的广泛使用,“县”的本义却逐渐废而不用了,“县”便成了“郡县”、“县令”的专用字。像“莫”、“孰”、“然”也是这种情况。


三是所谓本有其字而不用本字,却临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借字来代替本字。如:例①惑主败法,以乱士民。(《韩非子孤愤》“惑主”即“迷惑君主”之意,“惑”用的是本字。)例②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或失道”意为“迷惑以致失道”,但不用本字“惑”而用了借字“或”。“或”本无“迷惑”义,只是因为“惑”、“或”古音相同而借用。)本有其字而不用本字,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借字来代替本字,这一点很像我们今天写的“别字”。


四是众多的社会原因。有可能是作者一时笔误(写了别字),有可能是书写者因贪图省事,写了笔画较少的同音字代替,也有可能是古书传抄、刻写方面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受地方习惯(包括方言)的影响造成的,如此等等,后来相沿下来,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通假字的类别与特点:

一、从语音方面来看,有以下四种情形:


(一)同音字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二)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说赵太后》)(“胥”通“须”)


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培”通“凭”)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毋内诸侯。(《鸿门宴》)(“内”通“纳”,两字同声部。)


(三)叠韵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参”通“三”)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具”通“俱”)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干”通“岸”)


(四)音变通假。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


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án”。)


将军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ī”。)


二、从字形(同偏旁)方面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同声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据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汉语中,按谐声规律而言,声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匪”通“非”)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二)以简通繁,即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一个笔画较多的字。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


三、从字义方面来看,有以下六种情形:

(一)一对一的“单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可通甲。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可通“早”,但“早”习惯上不可通“蚤”)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借“信”为“伸”,但习惯上很少有借“伸”为“信”者)


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



(二)一对一“双借”。即甲、乙二字互通。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口慧之人必无信。(《淮南子》)(“慧”通“惠”)


项庄则入为寿。(《鸿门宴》)(“则”通“即”)


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即”通“则”)



(三)一字通数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几个不同的本字。如“适”与“敌”、“嫡”、“”三字声符相同,音近而通假。


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适”通“敌”)


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史记》)(“适”通“嫡”)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



(四)二字连通。指有两个通假字连接在一起。


“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汉书苏武传》)(“宿”通“夙”;“昔”通“夕”。)


“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上》)(“腑”通“腐”,“冷”通“烂”。)



(五)群字互通。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相互通用。如:“唯、维、惟”三字,在用作语气词时,可以互相通用。“祭”、“际”、“察”三字互通,皆有“至”义。



(六)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与另一汉字(C)相通,那么,这一借字又与本字的本字相通。如:“臣得行义,则主失明”。(《韩非子》)(“明”通“萌”,而“萌”又通“民”。所谓“失明”,实则是“失民”的意思。)


辨析通假字五法:

(一)联系语境分析法。

就是要把某个通假字放到具体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是构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达也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在意义上和语法上的组合而体现出来的。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字义并无联系。清代学者王念孙就说过:“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意思是说,当我们碰到通假字时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义在句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时,我们就要考虑该字有可能是一个借字;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寻求本字。按本字读之,就文通意顺了。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来,那么“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的句意就豁然开朗了。


(二)掌握古今音变规律法。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罢”通“疲”,虽然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却是同音的。)再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一些音韵知识,熟悉一些古音和古今音变的规律。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邦”通“封”,“邦域之中”指“被封的疆土之中”。由于“古无轻唇音”,今读轻唇音的“f”古读重唇音。“邦(b-)”与“封(f-)”二字上古音同属“帮”母“东”部,是同音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拂”通“弼”,“匡正过失”之意。拂士,指能直谏匡过的忠臣。“拂、弼”二字同属“物”部,叠韵;“拂”在“滂”母,“弼”在“并”母,发音部位相同,二字古读相近。)


(三)例证认知法。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的例句:


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硕鼠》)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寡人无与复战矣。(《勾践灭吴》)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冯谖客孟尝君》)


上述例句,说明了“无”通“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参考旧注法。

古代文字训诂学家在注释古籍中对通假字有过许多研究和考证,并常用“某读曰某”、“某与某古字通”、“某与某同”等来说明文字的通假关系。


隰则有泮。(《诗经氓》)(郑笺:“泮读为‘畔’。”即“泮”为“畔”的借字。)


陈锡哉周。(《诗经文王》)(郑笺:“哉,载。”孔颖达疏:“哉与载古字通。”即“哉”为“载”的借字。)


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何晏集解引郑玄注:“古字材、哉同耳。”即“材”为“哉”的借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经典释文》注为:“知,如字,又音智。”“知”通“智”字。)


百姓罢劳。(《汉书成帝纪》(颜师古注:“罢读曰疲。”“罢”通“疲”字。)


(五)勤查工具书。

阅读文言文,总会有些词语不能理解,查工具书,既能解决疑难,又能节省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供学习文言用的工具书有许多种类,从高中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最为实用。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作为必备的工具书,经常查阅。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太后》)(查《辞海》可知:“郄”通“”,而“”又通“隙”。)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知:“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辞海》注:“厌”,通“餍”。饱;满足。)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汉语大词典》解释:“有,通‘又’。(1)复;更加。(2)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查《古汉语常用字典》得知:“倔,通‘崛’。突出。”)



原文见第1390、1391号《语言文字周报》。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微信ID号。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更多文章。




              查看评论 回复



嵌入式交流网主页 > 灌水发泄 > 如何辨析古汉语中的通假字
 相同 本字 通假字

网站地图

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