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灌水发泄 > 时世平: 章太炎的汉语言文学观
本文所属标签:
为本文创立个标签吧:

时世平: 章太炎的汉语言文学观

来源:网络整理 网络用户发布,如有版权联系网管删除 2018-09-17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微信号:shnuxuebao

原刊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作者 时世平/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内容摘要 晚清西学东渐中学受到极大的冲击作为文化发展序列中最为保守和滞后的语言竟因为政治焦虑无法得到释解而被列入首要改革之列以语言文字的兴废问题为核心的民族语言文字的变革就摆在了其时知识群体的面前章太炎基于其汉民族的历史文化观以其小学修养为根底提出了立场鲜明的保存汉字的汉民族文字观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一返方言的言文一致观并基于小学的知识背景对白话文学提出了批评并对白话文学向雅精的深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 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汉字观

章太炎是一位极力主张语言文字重要性的民族主义者从根本上说章太炎是以文化而不是以血统来定位中华民族的”。1(P147)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章太炎提到少读蒋氏东华录而觉得异种乱华是我们心里第一恨事;俟读郑思肖王夫之之书全是那保卫汉种的话民族思想渐渐发达”。应该看到此时的章太炎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东西各国文化的影响下章太炎才对民族主义有了学理性的体认即以历史为根据来确认民族: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珍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2(P1)章太炎进而指出:今夫血气心知之类惟人能合群群之大者在建国家辨种族其条列所系曰语言风俗历史三者丧一其萌不植俄罗斯灭波兰而易其语突厥灭东罗马而变其俗满洲灭支那而毁其历史。”3(P323P324)在后来开设国学讲习会时章太炎在民报刊登的招生广告中也强调指出: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于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无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而该招生广告所要广而告之的就是章太炎所讲之内容即如上所讲的中国语言文字制作之原”、“典章制度所以设施之旨趣”、“古来人物事迹之可以为法式者”。4因此章太炎基于其小学修养力倡以小学研究来达致国粹研究文辞的本根全在文字唐代以前文人都通小学所以文68章优美能动感情两宋以后小学渐衰一切名词术语都是乱搅乱用也没有丝毫可以动人之处究竟甚么国土的人必看甚么国土的文方觉有趣像他们希腊梨俱的诗不知较我家的屈原杜工部优劣如何?但由我们看去自然本种的文辞方为优美可惜小学日衰文辞也不成个样子若是提倡小学能够达到文学复古的时候这爱国保种的原因是不由你不伟大的。”2(P8)章太炎将小学爱国保种复兴古学三者串联起来高度认同汉民族及其文化由是在章太炎的理论思路上小学就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问题了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而是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教先典下以宜民便俗”。5(P10)这一思想体认贯彻章太炎的终身在与新世纪派的论争中章太炎又强调指出:以冠带之民拔弃雅素举文史学术之章章者悉委而从他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文字亡而性情节族灭九服崩离长为臧获何远之有?6其对语言文字之于民族的重要性由是彰显甚至到了其晚年章太炎仍坚持文字是汉民族种性的载体文字亡则种性失”“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昔余讲学未斤斤及此今则外患孔亟非专力于此不可余意凡史皆春秋凡许书所载及后世所添之字足表语言者皆小学尊信国史保全中国语言文字此余之志也”。7(P37)

在写于1902年的文学说例章太炎就开始强调文字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世有精练小学而拙于文辞者矣未有不知小学而可言文者也”。章太炎要以小学为根基保全中国语言文字由是他对文学作了全新的界定文言总略的开篇章太炎指出: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夫命其形质曰文状其华美曰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绚曰彰凡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彰为准8(P49P50)

在章太炎看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体各异因此只有追根溯源从训诂文义方面入手才能对之作出合乎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在章太炎看来文章是指有形质而自有起止”。则只指那些富于文采藻饰和情韵的文章它只是文的一小部分因此文章与彰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具有文采和情韵的彰一定属于文但是属于文的却未必是彰因此界定文时一定要抓住文的基本质素和规定性也即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彰为准”。而且在以后的一系列讲学中他一直坚持自己对于文学的界说1922年曹聚仁整理的国学概论章太炎在上海公开讲学也一再强调什么是文学?据我看来有文字著于竹帛叫做’”。9(P49)试想当时的社会情境正处于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风头正劲的时期而章太炎却依然坚持自己对于文学的界说可见他对于这种界说的认同综观其后的表现章太炎一生坚持未易

章太炎认定文字是文学的根本规定性文与不文的区别是文字文字才是衡量文的根本标准这样章太炎对于文的致思路径明显表露出来:文以文字为标准以文字为限有字方为文无字则不能算文文不是语不能形诸声音而必须是著于竹帛的文字”。由是章太炎对于文的界定既区别于口语形式的日常言谈也完全不等同于以文采和情韵为标准的彰。“凡云文者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者而为言故有成句读文有不成句读文兼此二事通谓之文局就有句读者谓之文辞。”8(P52)

在章太炎看来文应该既包括用句读断句的文章也包括不用句读断句的文字。“成句读文涵盖有韵之文无韵之文”。“无句读文则统括表谱簿录算草地图等。“诸不成句读者表谱之体旁行邪上条件相分会计则有簿录算术则有演草地图则有名字不足以启人思亦又无以增感此不得言文辞非不得言文也。”8(P52)章太炎强调有无句读不能作为是否为文的评判标准不能因为无句读断句就否认无句读的篇章不是文同理有句读的文章虽然是文但并不是文的范囿与全部其实只是文的一部分这样章太炎就将文的范围大大扩展了章太炎所说的文包括一切用文字写成的东西文学科学历史文化学术文献等统统囊括在内这样宽泛的标准已经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书面文化了

更重要的是文学论略章太炎结合古代各种文类的具体发展与特点把无句读之文单独归为一类下设表谱簿录算草地图四科理由是它们用文字记载虽然没有兴会神味但却符合有文字著于竹帛的文的特质同时在成句读文中章太炎将之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文其中无韵之文分为六类包括学说历史公牍典章杂文小说;而有韵之文分为词曲古今体诗占繇箴铭哀诔赋颂六类值得提出的是这种文的分类把小说单独作为一类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四库分类方法表明章太炎对于小说在现代社会地位重要性的看重提高了小说一向屈尊于历史中有稗于史的不入流的形象打破了小说一向不能入文言传统的文学分类的传统做法将以传统白话为表现形式的小说等诸文学形式纳入一向以文言为正宗的文学园地使得文言与白话作为文学的表现两极皆列为文学的园地这种分类方法以章太炎在其时的影响力和鼓荡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更加完善了章太炎的汉字文化的兼收并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启发了言文一致的民族语言的现代转型

、“一返方言的言文一致观

众所周知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人是黄遵宪他在1887年的日本国志学术志文学根据西方的普世语文理论提出了言文分合的问题按照黄遵宪的说法语言与文字的一致是必然趋势而文字趋于简便便是语言克服言文相离的必然因为言文合一则行之弥广言文相离则通文者少则行之不远而这种言文一致又关系到民智的开化进而又导向国家的强弱因此对于汉语而言一定也会走如西方的言文合一的路径使得适用于今通行于俗并且明白晓畅务期达意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他提出我手写我口意在于强调言文合一当然这种言文合一在黄遵宪的视域中是指通用的语言接近口语但并非专指白话

言文不一在中国历代有所显示但这种言文分离真正成为问题的却源于西方的传教士外交官等16世纪末到我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注意到了书面语与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别并指出:在风格和结构上他们的书面语与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差别很大没有一本书是用口语写成的一个作家用接近口语的体裁写书将被认为是把他自己和他的书置于普通老百姓的水平。”“这样的情况更经常地发生在有文化的上流阶层谈话的时候因为他们说的话更纯正更文绉绉并且更接近于文言。”文言是社交用语口语中的文言成分也很重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风气即使是晚清以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而著称于世的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这样的以张白话而废文言的宣言式的檄文却矛盾地以文言写成此中意味令人深思这种言文分家的畸形现象直到1919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受到根本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响亮地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从那时起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即语体文)才开始取代文言文成为中国人普遍使用的书面语言文基本一致的现代书面语系统才告形成

在西方言文合一的比对下在西方物质文化的强力逼促下对于言文一致的呼吁时人多有所更张康有为大同书中呼吁语言文字语音大同;谭嗣同在仁学中力批中国语的繁难费力甚至荒谬呼吁言文合一”。1908时任巴黎新世纪编辑的吴稚辉通过对比中西语言根据西方语言学文字发展三阶段理论提出既非拼音文字也非合音字的汉字是未开化人用的文字因此应当采用万国新语来取代与科学世界不相符的野蛮”、“低效率的汉语吴稚辉认为作为拼音文字的万国新语视形而知其字因而易学易于推广而且对于以万国语代替汉语在吴稚辉乐观的观念中只要私家则以新语著书学校则以新语教授便能很快达到万国语一统世界而成为唯一语言的实际显然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国热情值得提倡但是这种废弃汉字而使得民族文化无根可立的民族虚无主义的思维逻辑却是不可取不可行的语言学家马建忠也以中国语言没有葛朗玛(grammar)因而难于学习建议要向西方学习构筑文法以使中国语言在使用上达到经济的原则不管是对于中国语言的意气的抨击与抛弃还是基于理论的经济原则的提倡都说明了中国语言言文不一而不得不被抛弃改造的命定运数可以说清末以来的文学现代性追求中这种对于汉语的自卑与自虐一直都如影随形未能摆脱

在其时的语境下要解决言文统一问题有两种解决路径一是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一是以国语的制定求得言文的统一与国家的强盛但各家具体操作又有所不同在这一点上劳乃宣的看法较有代表性地表达了其时持有两种言文一致观者的衷肠首先他指出了汉字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其传播的受限也就是说中国文字渊懿浩博义蕴精深功用宏远这一点上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具备但是这种复杂性却使得汉字的接受受到限制也就是说汉字非浅尝辄止所能习得而是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能教秀世而不能教凡民”。这就使得汉字在言文一致的问题上表现出劣势来泰西日本等仅以二十字母或是五十假名而使得言文一致这有益于教育的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又使国家的强盛这也是其时欲抛弃汉字而西化的典型理由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劳乃宣提出了阶段进行论欲文字简易不能遽求语言统一欲语言统一刚必求文字之简易”。如何达到文字简易呢就是必各处之人教以呼处土音然后易学易记即如旧日之字变各处各以土音读之不能皆用官音也”。劳乃宣注意到了汉字语音与文字的矛盾并以方言作为突破口即以方言作为学习官音的准备先以土音学简字于拼音之法母韵声之理已了然于胸矣而官话母韵声之字与土音母韵声之字无异也所异者音耳以本识之字本明之法而但变其音有不涣然易解者哉”。10(P52)这一点与章太炎的考虑有相似之处但在教育上又明显出现了其所指出的汉字难识难辨的怪圈这种怪圈的打破无论是对劳乃宣而言还是对我们要述及的章太炎而言都得依教育来实行但教习汉字的时间长短与难易问题在劳乃宣这里还是有待进一步商榷章太炎并非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将这种观点与方法提到了实际操作的角度

对于汉字的各种讨论章太炎立足于自己的朴学基础与小学根柢也即立足于汉字文化对蔑视乃至废弃汉语的主张给予了批评新世纪〉》6一文中他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发展本身就有着不一致的因素在:文字者语言之符语言者心思之帜虽天然语言亦非宇宙间素有此物其发端尚在人为故大体以人事为准人事有不齐故言语之字亦不可齐。”而且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承载了不同的文化蕴涵因此妄图以万国新语来取替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所操持的语言根本是不可能的语言实践在章太炎看来对于主张用万国新语者其理由是欧洲各国文字的统一但这种统一是本于其原始语言与所本语言的无大差违习之自为径易的基础上而汉字作为一种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字至于转变语言必使源流相当而后可因此汉字很难也沿袭此种逻辑而使用万国新语即使使用了万国新语只能使汉字所记载的文化以及语言文字之独异性消失殆尽更严重的是若徒以交通为务旧所承用一切芟夷学术文辞之章章者甚则弃捐轻乃裁灭斯则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由引也就失却去了言文一致的最初目的

章太炎指出相对于中国幅员广阔交通隔绝地域分散文言繁杂的国情来讲作为见形知意的汉字其虽然吐言难喻按字可知的优势使其更能保持语言的统一与文化的绵延传承如若以繁简来确定语言的优劣汉字相对于泰西语言在繁的方面完全占有优势故以此三十六者按等区分其音且将逾百韵以四声为剂亦有八十余音二者并兼则音母几将二百然皆坚完独立非如日本五十假名删之不过二十音也宁有二十八字之体文遂足以穷其变乎?夫声音繁简彼是有殊非直新语合音之法不可单行纵尽改吾语言以就彼律抑犹有诘诎者是何也?再者汉字所以独用象形不用合音者就在于原其名言符号皆以一音成立故音同义殊者众若用合音之字将芒昧不足以为别况以地域广袤而令方土异音合音为文逾千里则弗能相喻故非独他方字母不可用于域中虽自取其纽韵之文省灭点画以相切其道犹困而难施”。既然万国新语不适合中国汉字那什么样的方案才是最佳选择呢?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11一文中章太炎指出了新世纪诸人对象形文字的偏见指出应该在保留汉字的前提下通过改良来弥补其在学习使用上的弊病(1)增加汉字的简便性。“欲使速于疏写则人人当兼知章草。”为什么呢?要之汉初文史辞尚简严犹以草书缀属今之繁辞则宜用草书审矣大抵事有缓急物有质文文字宜分三品:题署碑三版则用小篆;雕刻册籍则用今隶;至于仓卒应急取备事情则直作草书可也。”也就是说要使汉字简化应该利用传统的草书借助于草书字形的定型化禁绝各种任意使字形笔画损益的现象使汉字的笔画由繁趋简这也增加了汉字易于书写的简便性(2)增加易辨性。“若欲易于察识则当略知小篆稍见本原。”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汉字的易辨认性因此一定要熟悉汉字小篆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小篆诎曲成书反易且日水诸文宛转悉如其象非若隶书之局就准绳与形相失当其知识初开一见字形乃如画成其物踊跃欢喜等于熙游其引导则易矣”。“凡从鱼之字不为鱼名即为鱼事;从鸟之字不为鸟名即为鸟事可以意揣度得之。”因此540小篆为初教识字之门矣借助于小篆把握汉字初文或偏旁就能达到见字识义的便捷(3)鉴于汉字的难于认识问题章太炎指出了汉字反语的缺陷这种缺陷就是两字拼一音如果所拼切之字难于辨认就很难正确地切出章太炎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制定了一套简便的注音方法使识字者得以很方便地学会审音之术”。这种注音方法纽文为三十六韵文为二十二皆取古文籀径省之形以代旧谱既有典则异于乡壁虚造所为庶几足以行远”。由是采用注音方法和教学方法儿童入学能有效快捷地学习汉字

在批判汉字统一要用万国新语说的过程中章太炎提出了以上举措但是以上举措的推行只能免废除汉字之一时之危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即使是注音字母的推行也很难保证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文言歧异给语音统一和标准化所带来的困难因此作为朴学大师的章太炎基于汉字的特点从汉字的本音本义入手以其小学家才有的胆略与智慧提出了一返方言以此来达到言文一致的目的

在章太炎看来不管是言文一致还是文言一致其实质都是追求一种书写文字与语言相谐和一致的理路这种理路在一定程度上只关注书写语言如何我手写我口强行将言文不一致的弊病归结于汉字本身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于声音言语等方面的探求。“晚清主张拼音化或者主张白话化的文字改革者其理论根基几乎皆是言文一致即改变作为书写方式的文迫其与言一致建立以语音为中心的书写和文化传播系统。”12但在章太炎看来这种做法最终只是强扭言使之与文一致而放弃了对于声音言语的执着追求因而并非真正的言文一致他指出:俗世有恒言以言文一致为准所定文法率近小说演义之流其或纯为白话而以蕴藉温厚之词间之所用成语徒唐宋文人所造。”主张白话者如此主张汉字统一论者也难免此误主张汉字统一者虽然主张选择常用之字以为程限欲效秦皇同一文字在章太炎看来这种做法还是与其他的言文一致观一样只是导致以文压言果真如此的话非直古书将不可读虽今语亦有窒碍不周者其实这会更限制文字为汉字统一之途13(P319P320)由于以上的考虑章太炎对于言文一致的思考就在从这种声音言语层面下手解决汉语言中言语与文辞的一致问题

章太炎认为那些主张中国言文一致的人他们的立论点就是错误的原因在于中国根本不存在言文分离的问题俗世上那些普通人能说但却无字可记载的现象甚至各地方言歧异无字可循等问题不是因为汉字的言文分离而是因为士大夫不识字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各地方言处处不同俗儒鄙夫不知小学咸谓方言有音而无正字乃取同音之字用相摄代”。章太炎从小学家的视角将言文不一致的原因归结为俗儒鄙夫的不懂文字音韵之学在章太炎看来方言里保留了太多的古字今世方言上合周汉者众其宝贵过于天球九鼎若综其实则今之里语合于说文》、《三仓》、《方言者正多双声相转而字异其音邻部相移而字异其韵这些变化了音韵的文字在各地的方言中表现各异才会造成言文不一致的问题

因此只有一返方言审知条贯才能根柢豁然可求”。在章太炎看来解决言文不一致的最佳方案即一返方言。“果欲文言合一当先博考方言寻其语源得其本字然后编为典语旁行通国斯为得之。”在章太炎的设计思路中通过一返方言本无言文岐异之征而又深契古义……殊言别语终合葆存”。细读论汉字统一会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两文章太炎皆提及新方言由此可见其对之的倾重

章太炎的主张并非向壁虚构作为精通音韵训诂等小学的国学大师章太多并且援引了大量的例音由此可见其对方言的重视为何如此?在章太炎看来:中国方言传承自古共间古文古义储蓄甚多而世人不在双声相转叠韵互变之法至有其语而不能举其字通行文字形体不过二千其伏在殊言绝语中者自昔无人过问近世有文言一致之说实乃遏绝方言以就陋儒之笔札因讹就简而妄人之汉语统一会作矣果欲言文合一必先博考方言考其语根得其本字然后编为语典旁行通国斯为得矣。”14

章太炎的白话文学观

章太炎善作古奥的文字这一点的确很有名就连鲁迅周作人等都承认他们年轻时古奥的文笔就受到章太炎的影响1934集外集序言鲁迅就说:以后又受了章太炎先生的影响古了起来。”15(P4)再者周作人在《〈点滴也讲到了这一问题:我从前翻译小说但受林琴南先生的影响1906年住东京以后听章太炎先生的讲论又发生多少变化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正是那一时期的结果。”16这种结果是什么呢?就是鲁迅在19203域外小说集序中说的我看这书的译文不但句子生硬诘讠屈聱牙’”。再加之章太炎作为其时饮誉学林的古文经学大师其古文经学的知识背景以及对于白话的不同程度的批评的确使人很难把他与白话正面联系到一起鲁迅就曾在名人和名言中对章太炎非深通小学就不知道现在口头语的某音就是古代的某音不知道就是古代的某字就要写错”。17(P373)提出过反驳这就使得章太炎反对白话文的形象几成定论许多数据都足以显示章太炎确实反对过白话文但是他也确实有多篇白话文作品流传下来究竟他为何反对白话文?又如何反对?既然反对又为何会写白话文?

1. 反对白话诗

就整体而言章太炎是传统古文经学家他的文字古奥诘屈赘牙也许是这个缘故大家以为他崇尚文章的高古典雅因此被判定不免有恶新的成见但章太炎反对白话一说还值得商检这在后文中将提到但章太炎对于白话诗的反对却是确有其事的曹聚仁在新诗管见()中记载章太炎对新诗大加讥刺既认为清末诗家的作品不成为诗又指出诗向下坠落则成为近代白话诗章太炎在国学概论国学之流派()中谈到:

诗至清末穷极矣穷则变变则通我们在此若不向上努力便要向下坠落所谓向上努力就是直追汉晋所谓向下坠落就是近代的白话诗君将何取何从?提倡白话诗人自以为从西洋传来我以为中国古代也曾有过他们如要访祖我可请出来唐代史思明(夷狄)的儿子史朝义称怀王有一天他高兴起来也咏一首樱桃的诗:樱桃一篮子一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那时有人劝他把末两句上下对掉作为一半与周贽一半与怀王便与一半青一半黄押韵他怫然道:周贽是我的臣怎能在怀王之上呢?如在今日照白话诗的主张他也何妨说:何必用韵呢?这也可算白话诗的始祖罢一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谈到白话诗是地章太炎所用的几个词汇:向下坠落”、“夷狄”、“始祖”、“一笑”。这四个词汇串起来其义是诗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就成为白话诗白话诗虽然从西洋传来但在中国古代的夷狄也曾做过也可以算作白话诗的始祖了而且这是当一个笑话来讲的由此可见章太炎对于白话诗的态度应该是排斥大于赞成而且据曹聚仁所见章太炎反对白话诗并将有韵为诗发展到极致百家姓》、《千字文》、《急就章是诗就是为了排斥新诗才引入内的”。

对于白话文和白话诗的关系的理解同样见于上海申报1922416日所刊载的章太炎讲学第三日纪:文章之妙不过应用白话体可用也发之于言笔之为文更美丽之则用韵语如诗赋者文之美丽者也约言之叙事简单利用散文论事繁复可用骈体不必强亦无庸排击唯其所适可矣然今之新诗连韵亦不用未免太简以既为诗当然贵美丽既主朴素何不竟为散文?日本和尚有娶妻者或告之曰:既娶矣何必犹号曰和尚?直名凡俗可矣今之好为无韵新诗亦可即此语以告之。”细析此段话语的表述逻辑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

,文章之妙在于表情达意(此就文章的应用方面而言)但如只就表情达意而论则文言白话皆可这也可从章太炎的讲演文辞中看出不管是文言还是白话只要能够辞达而已就都可以且来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文言白话本无特别的区分第二诗赋这一类有韵之文则另当别论因为诗赋这类文之美丽者一定要表现出文采来词藻丰富韵味十足章太炎要求诗赋必须有诗味诗意而这诗味诗意就表现在讲究文体如果词藻全不讲求押韵诗赋并无文采可言更何谈美丽诗赋不押韵不能称之为诗没有音节的美也很难称之为诗白话诗不押韵就失去了诗味诗意便无文采可言第三新诗可以写但不能写无韵的新诗章太炎的所谓无韵有不押韵和不讲究音节美两种意思对于诗而言押韵音节美是其文体之必然要求假若既不讲求押韵也没有韵律美只是一句一行便也直呼其为诗则世间之诗便失去了其应有的美丽”。在章太炎看来无韵之诗不美的诗在文体属于散文就不应强称之为诗径称为散文好了更有甚者如果全然不讲求诗味诗意实际上便等同于一篇呆板的大白话连散文也称不上更甭说移之为诗了第四对于现代白话诗而言鉴于现代汉语白话词汇很不丰富文采也很不够的浅俗缺点如果不适当借用古代的词藻一味只求口语化浅俗化白话诗就很难能够写得姿采动人

也就是说章太炎不排斥白话诗但不同意无韵以及无文采的所谓新诗这与他对文学的认知有极大的关系国学概论国学之派别()章太炎提到:总之我们要先确定有韵为诗无韵为文的界限才可以判断什么是诗……诗以广义论凡有韵是诗;以狭义论则惟有诗可称诗。”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讲治国学之方法当讲到辨文学应用有一段精辟的述说:

文学可分二项:有韵的谓之诗无韵的谓之文。……凡称之为诗都要有韵有韵方能传达情感现在白话时不用韵即使也有美感只应归入散文不必算诗日本和尚娶妻食肉我曾说他们可称居士等等何必称作和尚呢?诗何以要有韵呢?这是自然的趋势诗歌本来脱口而出自有天然的风韵;这种风韵可表达那神妙的心意你看动物中不能言语他们专以幽美的声调传达彼等底感情可见诗是必要有韵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这几句话是大家知道的我们仔细讲起来也证明诗是必要韵的我们更看现今戏子所唱的二黄西皮文理上很不通但彼等所唱也能感动人就因有韵的原故9(P15P16)

他在该项演说中又提到:

文有骈体散体的区别……依我来看凡简单叙一事不能不用散文;如兼叙多人多事就非骈体不能提纲礼记而论同是周公所著周礼用骈体仪礼却用散体这因事实上非如此不可。《仪礼中说的是起居跪拜之节要想用骈也无从下手更如孔子著易经用骈春秋就用散也是一理实在骈各有专用可并存而不能偏废9(P15P16)

从前面两段文字已很清楚可以看出章太炎特别强调诗与文的形式大不相同一般文章也许可以不讲究格律但诗则必须严守一定的规矩对一个传统学者而言即使有这样的一点坚持也是合理的林荣森指出上面两段文字已经可以看出章太炎对于诗歌的评判标准:诗必应用韵而白话诗却不讲究韵脚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这也是章太炎一再反对白话诗的原因所在。“但在散文方面章太炎认为文体的应用则是视需要而定的骈散可并存而不能废偏即使在古代也有白话文但在应用上应能明白表达意思自然巧妙曲尽其力’。因为有些文句或成语原就很简练明白不必一味描摩白话刻意避开典雅的文句有时绕了一大圈费了很多唇舌都还不见得说得清楚如此就太不懂得应用白话文了”。18

2. 白话离不开文言

章太炎并不排斥白话文因为在他看来文言与白话都是用来表达的因此采用文言还是白话取决于表达的需要在辨文学应用或述文章源流时章太炎对于骈散文白各有其定位如上节所述文章之妙不过应用白话体可用也发之于言笔之为文更美丽之则用韵语”。同时文学论略章太炎也正如陈平原先生所指出的:在一般人心目中博雅而好古的太炎先生应该是站在白话文运动的对立面才对这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结论实际上经不起仔细的考辨章太炎擅长博雅渊深的魏晋之文确实与胡适之主张明白如话大异其趣;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章不但没像林纾那样公开向新文化人提出挑战也未见如严复般的背后讥笑反而是在收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赠书后用白话写信作复与其讨论有关庄周的评价问题。……最为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其史家的胸襟以及相当开放的文体观念。”而且对于这种文章之妙不过应用的文各有体章太炎在文学论略中也有谈及:所谓雅者谓其文能合格。……古之公牍以用古语为雅今之公牍以用今语为雅……要在质直而已安有所谓便俗致用者即无雅之可言乎!……近世小说其为街谈巷语水浒传》、《儒林外史;其为神怪幽秘阅微草堂五种此皆无害为雅者若以古艳相矜以明媚自喜则无不沦入恶道故知小产自有雅俗非有俗无雅也公牍小说尚可言雅况典章学说历史杂文乎?这种理论倡导与主张就很好地驳斥了一般人的想像即作为古文大师的章太炎并不排斥用白话写章回小说因为在章太炎看来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与其俗而工者无宁雅而拙也”。

章太炎虽然不反对白话文但是却对白话文有自己的认识即白话未必能传达事实真相有其局限性白话与文言之关系一文中章太炎概括了白话与文言的关系:今人思以白话易文言陈义未尝不新然白话究竟能离去文言否?并进一步认为:白话亦多用成语水落石出’、‘与狐谋皮之类不得不作括弧何尝尽是白话哉?且如勇士贤人白话所无如欲避免须说好汉好人好汉好人究与勇士贤人有别元时征求遗逸诏谓征求有本领的好人当时荐马端临之状曰:寻得有本领的好人马端临。’(文献通考)今人称有本领者曰才士或曰名士如必改用白话亦必曰寻得有本领的好人某某试问提倡白话之人愿意承当否耶?以此知白话意义不全有时仍不得用文言也。”在章太炎看来白话文中常会夹杂成语若干意思表达如能善用成语则使文字显得简洁精妙似乎没有必要刻意避开成语不用而改以白话形容他所举出的这类成语或字词有时不仅不必刻意避开甚至根本找不到更合适的白话来取代因此他以为白话文仍无法彻底摆脱文言的使用此一观念基本上是合理的因为在胡适的看法中亦非全盘排斥文言的使用他认为白话中有合用的就尽量用白话如白话有不足之处则可用文言来补助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我们可尽量采用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白话有不合今日用的便不用他;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19由是章太炎断定:以此知白话意义不全有时仍不得不用文言也;白话中藏古语甚多如小学不通白话如何能好?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章太炎认为白话离不开文言理由如下:

其一古之白话与今之文言难以区分作为小学家章太炎对白话文不仅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还对白话文的历史与发展也颇为熟悉章太炎指出白话文言古人不分”。白话与文言之别仅在于修饰与不修饰而已白话在古代大都是语录体例如尚书的诏诰汉代的手诏都可算是当时的白话古代许多口语方言虽为当时之白话但在现今看来和文言又无二致章太炎说世说新语所载:阿堵宁馨即乃当时白话然所载尚无大异于文言这样的字眼确实看不出有何白话性质另如“《传灯录记禅家之语宋人学之而成录其语至今不甚可晓”。所以古之白话与今之文言实难彻底划分

其二欲作白话更宜详识字章太炎认为昌黎谓凡作文字宜略识字学问如韩只求略识字耳识字如韩已不易然仅曰略识字盖文言只须如此也余谓欲作白话更宜详识字识字之功更宜过于昌黎”。为什么会有此问呢?这就显现出章太炎的见识了在章太炎看来现在的白话文提倡者以施耐庵曹雪芹为宗师曹在当日不过随意作小说耳非欲于文苑中居最高地位也亦非欲取而代之也今人则欲取文言而代之矣然而规模格律均未有定果欲取文言而代之则必成一统系定一格律然后可而识字之功须加昌黎十倍矣何者?以白话所用之语不知当作何字者正多也今通行之白话中鄙语固多古语亦不少以十分分之常语占其五鄙语古语复各占其半古书中不常用之字反存于白话此事边方为多而通都大邑亦非全无古语”。

再者白话中藏古语甚多如小学不通白话如何能好?且今人同一句话而南与北殊都与鄙异听似一字实非一字此非精通小学者断不能辨”。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章太炎指出:古人深通俗语者皆精研小学之士。”而今人不学小学误读为纟希为作为为希为谷而悍然敢提倡白话文这在章太炎看来是非常不确当的做法:以颜氏祖孙小学之功如此方能尽通鄙语其功且过昌黎百倍余谓须有颜氏祖孙之学方可信笔作白话文余自揣小学之功尚未及颜氏祖孙故不敢贸然为之。”

然而章太炎此种言论受到当时人的攻击甚至其弟子鲁迅也曾经批评章太炎认为章氏把他所专长的小学用得范围太广大了”。20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个问题对于在白话占据主流地位的19354章太炎对白话提出了批评而不是在文白新旧尖锐对立的五四时期批评白话是有其深层意义的很可能是基于其救学弊的策略选择这一点陈平原先生指出:一贯特立独行喜欢语出惊人的太炎先生其实并不卤莽行事比如首次公开批评新式学堂的与王鹤鸣书撰于1906便绝非偶然早年也曾极力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可一旦清政府诏准自丙午(1906)科起停办科举太炎先生便转而挑剔起新式学堂的诸多弊病如此永远地不合时宜与其奇特的论学思路有关:虽然学术本以救偏而迹之所寄偏亦由生不相信凝固不变的事物或学理对任何救弊之举都保持必要的警惕防止其成为新的独裁若依这一思路1930年代的中国也该切实反省已成文学必用之利器的白话文不否认章氏救学弊过于卖弄自家专长因而效果适得其反;这里所要分辨的是不该因此文而将太炎先生送入白话文反对派的行列。”21(P194P195)

综上章太炎对于白话并不是如人们所表面认为的持反对态度而是认为白话应该在浅俗的追求中更应该增加一点知识底蕴也就是白话文的雅化与精致化而这种对于白话的雅化与精致化追求就是白话文运动以来一直缺少的对于白话浅而欲的纠偏语言变革虽经百年历程但作家作品的语言愈显贫瘠现代语言的粗鄙低俗与百年的语言变革有莫大关联本文通过章太炎汉语言文学思想的爬梳旨在以此为鉴倡导一种表现精神追求的文学语言实践而这也正是汉语百年文学历程以来一直高倡要用白话再造一种精英语言应该努力的方向

注释:

参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46

域外小说集序(署名周作人译)鲁迅全集第十卷177

劭力子在志疑中谈到了章太炎的恶新意谓承认古代的尚书等为白话而不承认现代白诗因此而据以判断章太炎不免有恶新的成见”。载章太炎国学概论附录73

载章太炎国学概论附录80

载章太炎国学概论附录8081而章太炎只从有韵无韵区分诗与非诗以广义言凡有韵者皆诗之流。……百家姓医方歌诀亦然以工拙计诗人或不为亦不得谓非诗之流也”。(答曹聚仁论白话诗)这是一种只形式不重内容的偏颇百家姓》、《医方歌诀也认作诗这是对诗的一种片面的认识诗既要有诗的形式:韵律节奏也要有诗的内容

对于此结论曹聚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诗文是同源的情意作用发达的是诗理智作用发达的是文因为文是多含理智作用所以文大概是含解释申述种种情形而诗多含情意作用所以诗大多是感慨幽扬而含蕴不全露的因此判别诗文之别决不可专重有韵无韵的参见曹聚仁新诗管见()载章太炎国学概论附录8588

陈平原:章太炎的白话述学文体载夏晓虹王风等着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92兹引回信内容之一段如下:适之你看接到中国哲学史大纲尽有见解但诸子学术本不容易了然总要看你宗旨所在才得不错如但看一句两句好处这都是断章取义的所为不尽关系他的本意仍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事实上五四时期的白话夹生半熟可能正是它的特点以明清笔记加上英式散文成为时尚之文体

参考文献:

1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A章太炎讲演集C马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3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A章太炎全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Z民报719060905

5章太炎小学略说A国故论衡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章太炎新世纪Z民报2419081010

7章太炎章太炎生平与学术M北京:三联书店1988

8章太炎文学总略A国故论衡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劳乃宣重订合声简字谱A清末文字改革文集C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11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12彭春凌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万国新语J近代史研究2008(2)

13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A章太炎全集(4)C

14章太炎博征海内外方言告白Z民报2119080610

15鲁迅全集(7)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6周作人点滴A点滴(新潮社丛书第三种)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20

17鲁迅鲁迅全集(6)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8林荣森章太炎白话文学初探J通识教育年刊2003(5)

19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2(5)

20鲁迅名人和名言A鲁迅鲁迅全集(6)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1陈平原章太炎的白话述学文体A夏晓虹王风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C合肥:__________徽教育出版社2006


http://xuebao.shnu.edu.cn/



              查看评论 回复



嵌入式交流网主页 > 灌水发泄 > 时世平: 章太炎的汉语言文学观
 文字 章太炎 白话

"时世平: 章太炎的汉语言文学观"的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