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旅游要用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中国网1月21日讯 “我在想,在大众旅游时代,如何言说旅游的故事?这与目的地品牌建构有关,与媒体态度有关,更与整个旅游业的价值取向有关。”这是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我想听到的旅游的声音”主题演讲中表露的心声。
戴斌希望,新的一年,能听到更多来自旅游一线普通业者的声音,有故事,有温度,也有价值观。
受益于旅游消费的持续增长和旅游投资的旺盛多元,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2798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1%。他们中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有国内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更多的则是普普通通的旅游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有的拥有亿万身家资产,有的只是有旅游创业的梦想,更多人还只是导游、服务员、售货员,或者只是在旺季时为游客烧几桌农家菜,卖几颗茶叶蛋的大姐大妈。戴斌感怀,正是他们,为出门在外的游客提供了吃住行游购娱诸环节的细微服务。
“之前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政府、企业家、学者等Big man们关于旅游的高大上的声音,这当然必要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排斥精英群体和专业智慧,但是对于广泛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旅游而言,我们还需要更多倾听普通业者的声音,讲述他们的故事。”戴斌表示,明星代言,高官推广,老板高调发声,专家教授背书是必要,但旅游改革创新应多回到“旅游是国民大众的异地生活方式”这一逻辑起点上,回到“我们之所以流泪,不是因为远方的战争,而是风沙吹进了眼睛”这一常识上。他建议,无论是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构、市场推广,还是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公共关系上,应尽可能多的用一些普通从业人员的面孔和声音,这样才能对新时期的旅游改革创新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相对目的地的旅游推广和营销机构,戴斌指出,应多在建构形象和活动推广多下些功夫,多去研究主流人群的旅游需求和消费模式,多听听传媒、广告以及时尚界的专业意见,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有机会参加各类中外旅游推广活动,文艺演出是少不了的,往往都是本国本民族有代表性的传统节目,比如我们的京剧和武术。”他举例,像北京这样的城市,2300万人生活的现代化特大型城市,完全可以进入国际一流城市行列并能够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风向标,不能总是京剧、胡同、老炮儿,也完全可以有能力自信地向全世界的游客展现这座城市时尚、优雅和潮流的一面。
2015年,全国共接待了境内游客40.0亿人次,入境游客1.33亿人次,还有1.17亿的出境游客。国民出游率接近3次,意味着旅游已经加速进入了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的消费选项,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这受益于潜在的商业可能和创业支撑,受益于现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青年消费人群的引领,从而更多自发组织的游客进入了目的地城乡居民的日常休闲和公共生活空间。权威引导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想继续得到某一个权威的引导。“在团队旅游时代,这个权威是旅行社和导游,今天这个权威已转向了游客自身。”戴斌表示,新的一年,他希望能持续听到更多普通游客的声音,这些声音也应当是开心的,时尚的,并透出文明气息。
“我们不能仅仅从市场和商业的角度审视游客的声音,更需要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角度倾听游客的声音。”戴斌强调,从学理和实践两个角度看,旅游都是可以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或者说是能够促进文明演化。根据最新的出境游客海外形象调查,海外目的地的社区居民和企业员工对中国游客整体是持欢迎态度的,并认为中国游客有文明有礼仪。
“我依然相信阳光、善意、公平、正义等这些词语是支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并对旅游过程中的 见贤思齐 的心理机制抱有始终未变的信心。”戴斌对广大媒体机构寄予希望,希望能够多传播一些来自游客群体正面的、积极的声音,让满满的正能量充溢旅游的空间。(伍策 韦易)
查看评论 回复